截至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
碳市場。盡管全球還未形成統一的
碳交易市場,但各地區不同
碳市場之間已經開始嘗試連接。這些區域GDP總量約占全球的54%,人口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覆蓋了16%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各個領先市場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為我國后續碳市場建設的重要參考。
歐洲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其政策設計趨嚴且在近年逐漸走向完備,已建立了相應配套機制、并逐步開展了國際碳市場的對接。2005年依據歐盟法令和國家立法建立的歐盟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EU-ETS)一直是世界上參與國最多、規模最大、最成熟的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市場規模達到1,690億歐元左右,占全球碳市場份額的87%。其減排效果也同樣明顯。截止2019年,歐盟碳排放量相對1990年減少了23%。目前歐盟碳市場已經進入第四個發展階段,從各個方面評估,可以看出碳交易市場逐漸發展成熟:金融機構參與廣泛,各類服務與碳衍生品種類豐富且交易活躍;配額總量加快減少,并且取消了抵消機制,進一步減少了配額數量;形成了穩定的處罰機制和市場儲備與預存機制;一級市場的
碳配額分配方式從免費分配向
拍賣過度。
在美州,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簡稱CCTP)后來居上,成為全球最為嚴格的區域性碳市場之一。益于完備的碳交易機制體系以及配套的
綠色產業激勵政策,CCTP兼顧了
碳減排與經濟發展,2005-2017年加州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6%,而GDP增長了31%,顯著高于同期美國全國GDP增速。同時,投資于氣候友好項目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效益是其成本的五倍。以對企業的效益為例,特斯拉在2020年的財報中,得益于出售碳積分帶來了兩倍于凈利潤的15.8億收入,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充分證實碳交易對企業轉型的促進效果。加州的成功經驗首要基于明確的法律和行政命令約束,其次,它針對不同行業有側重的分配機制對碳市場的平穩運營起了重要作用:比如為遭受貿易沖擊的工業免費發放,緩解企業減排壓力,同時給配電行業免費發放抑制電價過度上漲。上述措施結合拍賣最低價限制、政府配額預留策略、政府公開操作策略、
綠色產業激勵策略等,打造了高效靈活的市場機制,值得我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