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一)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鞏固北方粳稻和南方雙季稻生產,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穩定冬小麥,恢復春小麥,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優化玉米結構,調減籽粒玉米,擴大青貯玉米,適當發展鮮食玉米,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調減 “ 鐮刀彎 ” 地區玉米種植面積 5000 萬畝以上。恢復和增加大豆生產面積,發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保持東北優勢產區大豆生產能力,擴大糧豆輪作范圍,力爭大豆種植面積達到 1.4 億畝。積極發展雜糧、薯類生產,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左右,其中谷物面積14億畝,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 億畝。支持棉花、油料、糖料優勢產區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有序消化棉花、食糖庫存,合理確定自給水平。發展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鞏固提升南菜北運、西菜東調淡季瓜菜生產能力。穩定橡膠種植,提高天然橡膠生產能力。發展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二)提升畜牧業和漁業發展水平。 提高畜牧業集約化、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推動適宜地區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完善農牧結合的養殖模式,穩定生豬生產,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牛羊肉生產。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推進品種改良,進一步提升乳制品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穩定發展禽肉、禽蛋生產。優化漁業產業結構,發展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提高遠洋漁業設施裝備水平,推進海外漁業綜合服務基地建設,加強漁港建設。
(三)優化農產品生產區域布局。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適宜性農業,提高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構建科學合理、專業化的區域生產格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落實到具體地塊,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核心產區和供給基地。繼續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提升800個產糧大縣糧食生產能力,擴大東北大豆種植,鞏固新疆棉花、廣西和云南甘蔗、長江流域油料等生產能力,支持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山地牧業、木本油料、林果業、食用菌、中醫藥、林下經濟等。按照環境容量和糞污消納能力,優化畜牧業養殖布局,合理控制南方水網密集地區生豬養殖,促進草原牧區草畜平衡,發展南方草山草坡特色養殖。科學規劃漁業發展空間,調減內陸和近海,開拓外海,發展遠洋。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二、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業
(一)切實保護耕地資源。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確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8.65 億畝。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優先將城鎮周邊和交通沿線的優質耕地、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5.46 億畝,并實現全面落地到戶、上圖入庫。堅持耕地占補平衡數量與質量并重,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采取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肥力,全國耕地質量平均提高 0.5 個等級(別)以上。加強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減緩黑土層流失。防治耕地重金屬污染和有機污染,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在重金屬污染區、地下水漏斗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進用地養地相結合,逐步建立合理的耕地輪作體系和休耕制度。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二)發展高效節水農業。 加快實施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推進工程節水,推廣品種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等技術,發展水肥一體化。發展雨養農業,在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區建設農田集雨等設施,推廣地膜覆蓋,擴大優質耐旱品種面積,嚴格限制高耗水農作物種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完善農業水權制度,構建交易平臺,加快建立可持續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保障農民在水權轉讓中的合法權益。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 0.55 以上。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三)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改進施肥結構和施肥方式,普及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動使用緩釋、水溶、有機、生物肥料,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用量零增長。妥善解決鎘、汞、砷、鉻等重金屬及抗生素、激素殘留問題。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提高科學用藥和綠色防控水平,實現農藥使用總量零增長。綜合治理地膜污染,推進地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完善廢棄物收集和處理設施,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努力實現生態消納或達標排放,推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推動秸稈收儲運輸市場化運作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應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一)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 加快完善農獸藥殘留限量、產地環境質量、投入品安全使用、種養殖規范、產品分等分級、包裝標識等生產規范和標準體系,到2020年基本實現農獸藥殘留標準與國際食品法典同步。開展標準化生產創建活動,創建一批果菜茶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場。落實生產者責任,努力實現農產品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批知名公共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推進產業化。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全面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構建全程覆蓋、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格局,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以及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產地安全監測管理,嚴格管控農業投入品。在農產品收購、儲存、運輸環節,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建立健全進貨查驗、質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以優質農產品品牌為引領,強化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誠信意識和安全責任,建立更為嚴格的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嚴厲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四、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一)完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 統籌考慮全球農業資源條件、農產品供求格局和投資環境等因素,優化農業對外合作區域布局,深化與周邊及非洲、拉美、中東歐等區域的農業合作,加強與北美、西歐、大洋洲等區域的農業合作,著力抓好與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支持邊境地區建設綠色有機果蔬生產出口基地。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與對話,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加強農業科技和人才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二)健全農產品貿易調控機制。 加強對國際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監測和分析,建立健全農業對外開放信息發布制度和預警機制。適度進口國內緊缺農產品,把握好農產品進口的規模、節奏和時機。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全球布局,推進重要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建立長期穩定的進口渠道。建立健全產業損害風險監測評估、產業安全保障、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加強農產品進出口檢驗檢疫和監管,打擊農產品走私。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三)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 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墾企業的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跨國糧商、流通商和農業企業集團。支持企業在境外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基地,打造全球農業全產業鏈。加強與國際農業企業的聯合,促進農機裝備、農獸藥、化肥等領域的產能合作。擇優扶持條件成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境外農業合作園區。發展跨境農業電子商務,打造優勢農產品出口交易平臺,鞏固果蔬、茶葉、水產等傳統出口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四)提高農業利用外資質量。 優化農業領域外商投資環境,引導外資重點投向畜禽和水產品加工、農機裝備制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健全外資準入和安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 “ 準入前國民待遇 + 負面清單 ” 管理模式。爭取和用好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贈款和政府間合作項目支持,圍繞我國農業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投向中西部、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革命老區。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