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外國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數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由于溫室氣體的排放發生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其數量并不能通過產品到達進口國后常規的商品檢驗來確定。而不同的生產者對生產過程的管理不太一致,能源消耗上有一定的差異也是正常的。確定來自不同的外國生產者所生產的每一批貨物的溫室氣體排放數量,對于要實施碳邊境調節措施的國家而言,是行政管理工作巨大的負擔。如果要求外國的產品承擔的減排數額過高,顯然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如果數額過低,又起不到使外國生產者與本國生產者承擔相同的減排義務的立法目的。
為了使歐盟能夠比較準確地掌握外國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歐盟在碳邊境調節措施實施的第一階段,只選取了鋼鐵、水泥、鋁、化肥和電力五類產品,這使得工作量能夠顯著地縮小;此外,歐盟計劃《碳邊境調節措施條例》開始實施的前3年僅要求進口方申報產品的排放數量,并不需要就排放溫室氣體繳納費用。進口方應該委托在歐盟境內注冊的合格的申報人(Authorized declarant)進行申報,申報人應該有經濟注冊身份號(Economic Operation Regist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Number,即EORI)。也就是說,歐盟用2023~2025年3年時間來收集進口產品的排放數據,并測試進口產品排放數量申報系統,以便2026年開始可以比較準確地實施碳邊境調節措施。考慮進口的上述五類產品的總體數量和不同的來源,準確地計算它們在原產國的排放量,并且根據歐盟的碳市場變化的碳價,相應地計算出進口產品的減排負擔,仍然是實施碳邊境調節措施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雖然對進口產品的排放數量進行了數據的收集和統計,但減排溫室氣體的經濟負擔,即進口申報人必須提交的碳邊境調節證書的價格仍然是與歐盟的碳排放權市場上的碳價掛鉤的。也就是說,中國產品減排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是按照歐盟市場上的碳價來計算的,這對中國的產品而言是非常不公平不合理的。中國產品的減排負擔,應該按照中國市場上的碳價來計算。從這一點來講,歐盟給予進口產品的待遇低于其給予本土產品的待遇。
也就是說,歐盟給予中國產品的是一種表面上的同等待遇,即歐盟的同類產品負擔了什么減排成本,中國進口的相同產品就應承擔同樣的減排成本。但這種表面的同等待遇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同等待遇:即歐盟產品是按照歐盟的減碳成本來減碳的,但中國產品卻不被允許按照中國的減碳成本來減碳。例如,2022年5月歐盟碳市場的碳價大約是73歐元,同期中國碳市場的碳價大約是58元人民幣。中國出口歐盟的產品,應該被允許生產者在中國按照中國的成本減排,因為EU CBAM的目標是清除碳泄漏和減排,而不是為歐盟征收財政收入,所以措施的重點是有關產品是否實現了減排,至于減排的成本,應該由生產者所在的市場決定。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