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雙碳”之路上,金融機構機遇與挑戰并存
時代周報:在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道路上,綠色金融大有助力。這一過程中,銀行業承擔著什么樣的角色?
王遙:銀行是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銀行作為主力軍,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同時,為節能降碳目標的實現貢獻了力量。
一方面,銀行通過打造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有效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例如,加大綠色信貸投入力度,安排綠色貸款專項規模,優先保障綠色產業信貸投放,為相關企業提供資金保證;發行
綠色債券,開展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創新債券品種的投融資業務,為綠色及高碳企業轉型提供資金支持等。
另一方面,銀行通過將ESG理念納入投融資流程和風險管控體系之中,強化項目在可行性和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等評估,進而倒逼相關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
時代周報:這給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機構帶來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王遙:當前,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方面,一是近年來ESG在中國的主流化趨勢已經開始顯現,銀行業可持續提升ESG相關金融產品創新,推出多樣化的ESG產品與服務,激勵并推動企業與投資者將ESG納入到決策制定中,為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隨著全國
碳市場運行平穩,以及我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重啟的積極推進,銀行業將豐富碳金融產品種類,推動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和發展,支持更多金融衍生品的開發,進一步激活碳金融市場,并為
碳市場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創新的投資和融資渠道。
三是未來碳中和的轉型還面臨很多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的任務,蘊含巨大的投資機遇,也有巨大的產品需求的潛力,銀行業需進一步豐富完善轉型金融工具,繼續創新轉型金融產品,大力推動股權類融資工具,形成市場示范效應。
與此同時,銀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是資金供給方面。綠色低碳轉型目標實現需要大量資金,這有賴于銀行業及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的支持。因此,需要持續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能力,通過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撬動民間綠色投資,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緩解環境問題對于財政的壓力。
二是風險防控方面。綠色標準、機制不完善,可能導致“洗綠”問題。新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可能面臨技術不成熟、缺乏標準和規范、高成本等挑戰,企業的經營風險可能傳導至金融機構。特別是對銀行而言,其在金融體系中具有“穩定器”作用,如果不能對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存在嚴重違法違規和重大風險的客戶嚴格限制其授信和投資,對于其穩健經營而言將產生不利影響。
三是人才方面。目前,低碳轉型與氣候環境等前沿領域的專業人才存在較大缺口。隨著綠色金融業務涉及領域愈加廣泛,從整體市場需求來看,綠色金融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供給和專業技術支撐仍然不足。
時代周報:目前銀行端推進綠色金融的進程如何?
王遙:其一,銀行逐步建立綠色金融發展保障體系。當前,六大國有行已將綠色金融貫穿于金融服務和運營管理各環節,在投融資政策中全面突出“綠色”導向,前瞻性調整信貸布局,合理配置信貸資源。諸多股份制銀行也把綠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發展。
其二,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當前,我國銀行業充分發揮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產品作用,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給予相關產業發展、技術升級、消費直接資金支持,為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消費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第三,重視搭建全流程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風險防控體系。2022年6月,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正式執行,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提升自身的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重點關注ESG風險相關客戶并將ESG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推動了銀行業積極布局全流程和全鏈條的ESG監管。
時代周報: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有哪些舉措?
王遙:從頂層設計思路來看,在黨的二十大關于“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目標協同推進的綠色發展指引下,綠色金融發展主線已進一步明晰。此前,人民銀行已明確了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基本內涵,即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與市場定價的“三大功能”,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金融機構監管與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與市場體系、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空間的“五大支柱”。
同時,人民銀行通過
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利用再貸款等引導銀行為具有顯著
碳減排效益的項目提供低成本融資。2022年6月,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正式執行,明確提出“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防范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提升自身的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推動構建有利于銀保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監管環境,進一步增強銀保金融機構踐行綠色金融的主動性、約束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