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為此,需以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優化、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塑造為根本任務,聚焦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關鍵領域,不斷創新區域、城市、園區、企業協同管理模式,合理構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體制機制,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
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精準研判我國整體及各地區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狀況及四項任務之間的協同程度。其次,堅持分類指導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原則,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將全國協同推進任務合理分解到各區域,明確地方政府的實施主體責任,確保各地區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碳排放總量不超標、環境質量不下降、生態功能不降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被突破。再次,在區域任務分解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分工狀況以及生態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學界定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任務間的換算系數并據此建立靈活的置換機制,以最大程度發揮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效率。最后,將協同推進任務的完成情況納入官員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并完善離任責任審計與追究制度,確保協同推進任務在區域層面得以嚴格落實與執行。
區域層面: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意識。首先,精準識別省際間的碳轉移量,以此為依據建立省際碳達峰對口幫扶機制,并將協作幫扶成效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范圍,以解決降碳—增長難以協同推進的問題。其次,探索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邊界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新機制,以解決減污—增長難以協同推進的問題。再次,秉承“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明晰、補償標準合理、補償方式靈活多樣、監管評估公平公正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體系,以解決擴綠—增長難以協同推進的問題。最后,探索實施新增
碳匯減排責任抵消機制,將各地新增
碳匯從自身減排任務中予以針對性扣除,以此推動鄉村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領域層面:抓住目標協同推進的“牛鼻子”。產業結構方面,針對“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行業,通過開展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制定清潔生產行業標準等措施,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能源結構方面,在堅持“先立后破”原則的基礎上,加快能源系統清潔低碳轉型,完善新能源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綠電和綠證交易等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增加綠電供給和消納。此外,在城鄉建設方面,注重以低碳化和綠色化的高標準推動新城區建設。
微觀主體層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生產端而言,從提高碳排放權有償分配比例,擴大
碳市場交易主體范圍,豐富包括碳匯在內的碳排放抵消工具,增強
碳市場與能源市場之間的聯動,強化碳排放權的金融屬性等方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碳排放權市場,構建和完善促進企業自發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的激勵約束機制。就消費端而言,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的獨特優勢,從居民低碳行為數據采集、居民碳排放核算標準制定、居民碳資產價值實現、居民碳賬戶使用場景擴展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與完善居民“碳賬戶”制度,構建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全民行動體系。此外,還應從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居民碳賬戶與全國碳市場互通互聯等方面,搭建倒逼企業綠色生產和引領居民綠色消費轉型的機制與路徑。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體制機制研究”(23AZD060)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武漢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