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重點任務 | 主要措施 | 工作要求 |
牽頭 單位 |
參與單位 |
1 |
系統推進綠色低碳城市建設 |
合理優化城市功能布局 | 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加快形成集約緊湊低碳的發展模式。科學有序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促進國土空間均衡開發。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2 | 加大提升主城區和新建城區道路網密度,主城區道路網密度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合理布局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通道設施,到2025年全市新增城市道路200公里。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管局 | ||
3 | 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建設 | 新建居住社區嚴格執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既有居住社區因地制宜配建相關設施,到2030年,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
4 | 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力爭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累計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13.64萬戶。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5 | 提高城鎮基礎設施運行效率 | 加強供熱、供氣、供水等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管理,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及清潔熱源、供熱管網等建設改造,到2025年新增地下綜合管廊7.5公里,到2030年城市供熱管網熱損失比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6 | 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大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力度,到2025年,省級節水型載體創建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要求,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7.9%以內。 | 市城市管理局 | |||
7 | 推動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廠網一體化”,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和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設施,到2025年,新建改造城區污水管網200公里、雨水管網300公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實現“雙清零”,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出水達到準IV類水標準,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8 | 推廣污水處理節能節電新技術,加強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5%。 | 市城市管理局 | |||
9 | 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類建設項目同步執行海綿城市標準,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減少雨水徑流峰值和徑流量,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可滲透面積比例達45%。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10 | 完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機制,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95%,50%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建成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模范縣,2030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11 | 增強城市綠化碳匯能力 | 到2025年,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5%,建成區綠化覆蓋達到4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建成城市綠道570公里;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 | 市城市管理局 | ||
12 | 統籌開展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建設 | 推進綠色低碳縣城建設 | 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構建集約節約、尺度宜人的發展格局。 |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
13 | 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鼓勵建設連續通暢的步行道、自行車道網絡,縣城內部新規劃道路紅線寬度不宜超過40米,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宜超過2公頃。 |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
14 | 建設綠色宜居鄉村 | 加強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塑造鄉村特色自然風貌。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
15 | 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新時尚,推動生活垃圾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16 | 推廣綠色低碳農房 | 支持發展星級綠色農房和低能耗(零能耗)、低碳(零碳)農房,到2030 年建成部分綠色低碳農房試點示范。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17 | 推動農房用能結構調整 | 因地制宜在新建農房中采取清潔供暖方式,鼓勵農作物秸稈、樹枝等生物質清潔高效綜合利用,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爐具、生物質鍋爐、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到2025年力爭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80%以上。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18 |
提升建筑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
全面推廣綠色節能建筑 | 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市轄區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新建民用建筑、其他縣(市)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等建設工程全面執行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并應獲得相應的綠色建筑標識;超高層建筑項目按照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并應獲得相應的綠色建筑標識。“十四五”期間,新增綠色建筑2000萬平方米以上,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面積30萬平方米。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19 | 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逐步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到2023年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83%節能要求,2025年前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20 | 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 | 統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鼓勵實施超低能耗或綠色化改造,“十四五”期間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200萬平方米,力爭到2030年具備節能改造價值和條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實現應改盡改。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21 | 以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為重點,在城市更新中積極開展沿路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十四五”期間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0萬平方米,到2030年,力爭公共建筑改造后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22 | 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 | 積極發展城鎮分布式光伏系統,重點推進工業廠房、商業樓宇、公共建筑等屋頂光伏建設,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工業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23 | 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消耗比例達到10%,到2030年達到12%。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24 | 積極推進清潔能源供暖,到2030年清潔供暖比例達到85%以上。推動城市或區域余熱綜合利用,到2025年完成大容量高效機組余熱供暖改造1000萬平方米。 | 市城市管理局 | |||
25 | 逐步建立以電力為主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電氣化設計。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26 | 提升建筑綠色低碳運維水平 | 統籌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耗監測等工作。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27 | 繼續推進供熱計量改革,提高供熱計量收費比例,到2030年新建建筑和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基本實現供熱計量收費。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28 | 加快推動老舊供熱管網改造,降低熱網輸送損失,到2025年,城鎮民用建筑單位面積綜合供暖能耗比2020年降低20%以上,到2030年降低30%以上。 | 市城市管理局 | |||
29 | 推廣綠色低碳建造方式 | 到2025年,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50%以上。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30 | 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集成與創新應用,推廣人工智能、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技術,開展智慧工地創建活動,創建國家智能建造試點,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到2025年,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立。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31 | 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建筑材料損耗,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全部采用綠色施工方式;到2030年,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降低20%。 |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32 | 發展應用綠色低碳建材 | 加強國家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城市政策實施,推動政府投資項目及星級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等率先采用綠色建材產品,開展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 市財政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
33 | 推進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推廣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產品,提高建材循環利用率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到2025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200噸/萬平方米;到203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55%。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