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城市化的速度及規模重塑了中國的城市環境。同時,這也為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探索
綠色發展路徑成為近年來的重要議題。”日前,戴德梁行大中華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可持續性已經成為人們時刻關注的焦點。因此,城市地區的設計、規劃、開發和運營在我們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和氣候變化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將繼續發揮作用。
戴德梁行日前發布綠色系列研究報告《可持續城市環境建設,筑造城市可持續——從中國的實踐中尋找啟示》。該研究報告提及一個促進城市環境可持續性和城市宜居性的新概念——“15分鐘城市”。這一概念要求城市規劃中社區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背景和能力的居民的日常需求,并且步行或騎車15分鐘以內可達。
據記者了解,目前,一些城市如上海和
北京已經采用了“15分鐘城市”的概念。在這些城市中,特定區域內的所有核心設施和服務都可以步行到達。
為了將城市內各個可持續發展的15分鐘城市生活圈環境相互連通,城市必須擁有一個精心規劃、運轉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方便居民的同時,減少出行時間和空氣污染水平。
“15分鐘城市”概念還非常注重綠色土地面積,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減少洪澇災害發生,增加生物多樣性。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城市規劃模式之一是生態導向型發展,這一模式正在中國進行采納和實施。
專家表示,為了減少中國建筑的能耗和
碳排放,不論是15分鐘生活圈內或外,采取下一步行動來實現
碳中和都非常重要,而這需要建立起一個“碳平衡”。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雙碳”領域首個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中心日前正式掛牌成立。相關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筑領域是碳排放“大戶”,建筑領域碳排放量占總排放的比重約40%。該中心的成立對于突破建筑綠色低碳領域技術瓶頸,整合建筑綠色低碳領域產業鏈創新資源,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在采訪中進一步了解到,該中心將積極開展行業共性技術研發,構建新型科技創新機制體制,支撐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為積極打造我國建筑綠色低碳領域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貢獻智慧和力量。
未來,該中心有望在綠色智能建造和智慧運維、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建筑用能設備能效提升、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信息模型等方面突破技術瓶頸,整合產業鏈創新資源,構建低碳建筑技術和標準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建筑領域融合,帶動我國建筑綠色低碳領域創新能力整體躍升。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服務
平臺聯席主管、中國區項目管理服務部主管、董事總經理侍大衛表示:“在考慮中國建筑最佳碳中和解決方案時,需要各專業團隊在規劃設計階段的早期介入和集體輸出。此外,能夠同時滿足居住、辦公和商業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多功能城市綜合體是締造城市可持續環境的理想方案之一。”
相關專家表示,當前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ESG驅動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多地影響中國建筑行業參與者的發展和運營決策。此外,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和基金公司正在加入全球房地產可持續發展探索之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綠色金融與資源環境創新研究院院長張偉教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盡管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有多種,但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到技術進步層面,還是要解決技術融資問題,尤其是需要滿足碳中和“卡脖子”技術、“硬骨頭”技術創新的融資需求。
張偉告訴記者,有關研究顯示,中國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面對綠色技術整體處于跟跑階段、缺乏尖端核心技術、轉化率偏低的現實,我國須大力發展綠色天使投資、綠色創業投資。為此,金融業有必要在設立低碳技術轉化銀行、設立低碳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發行低碳技術資產支持證券等方面進行探索。
張偉認為,當前需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市場、
碳金融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引導綠色金融、
碳金融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不僅要積極發展排污權市場,也要積極發展碳權市場;不僅要積極發展原生碳金融市場,也要積極發展衍生碳金融市場。
“在碳權交易、碳技術交易以及低碳技術創業投資等的帶動下,碳中和會加速資本市場的發展。”張偉認為,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對金融業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次深化改革改進金融服務的難得機遇。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