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的準確測算,是一切雙碳工作的起點
吳:碳測算工作涉及的行業眾多,從技術層面理解,不同場景之間的壁壘和差異性大嗎?
周:這得分兩個層次,如果是用于對接國際間
碳交易市場的話,技術門檻其實不高。因為它主要是以結果的披露為主,計算的顆粒度比較粗,只要依據國際通用標準ISO14064、ISO14067將企業或產品的總進總出的量進行計算披露就可以。。
但是要想細化到工序過程進行碳數據的計算與管理來說,它的門檻就很高了。
首先是算法門檻。你需要將“生命周期評價
方法學”和具體的行業相結合,比如電力行業和鋼鐵行業就有不同的算法。
第二是建模的門檻,也就是怎么算的問題。目前國際上雖然有一些軟件,但需要對具體工藝的理解去調整計算的模型。我們就開發了“積木LCA”的方式,把每個最基礎的單元工序稱為一個積木模型,內置到產品中,用戶只需要挑出適合他工藝特點的積木單元去搭積木,而不需要自己從零建模。
第三個門檻是數據庫的門檻,去解決的是數據準與不準的問題。如何把活動數據變成碳的數據?一度電、一克煤、一立方天然氣所背后的碳是多少?就需要把所有的物料的、能耗的、物流的、運輸的數據轉化成碳的數據,背后就需要有一個龐大的背景數據庫去支撐這種轉化。當前應用比較多、比較權威的國際數據庫里中國的數據偏少、偏老,所以我們現在跟中國的電力行業、鋼鐵行業這些基礎能源和原材料行業正在一起在共建中國的高質量數據庫,來解決最終的數據準與不準的問題。
吳:拿
會計行業做個類比,碳測算規則就像各國的
會計準則,而您的公司開發了一款財務軟件。
周:這個比喻很恰當,你可以把我們理解為是碳量化方面的一個用友或者金蝶。
吳:但碳測算標準彈性更大。
周:這只是第一層次,比如說我們算出來的這個數據需要國際互認,那我們就需要知道國際上在算這個數據的時候用的是什么樣的標準和方法,就是需要與通用型的技術標準要求拉齊。還有第二個層次,是從操作層面上的拉齊,就是我的技術拉齊了之后,具體這個事該怎么去做。
吳: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幾家做碳數據量化的供應商測算的結果不一致,是否會導致企業更傾向于用結果對它更有利的供應商?
周:確實會存在這個情況,尤其是前期的時候,很多企業會寧愿意選一些不太準確的碳足跡背景數據,讓自己初次披露的數據值比較低。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在于兩個,第一個就是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款特別好的工具能滿足國內、國外兩種客戶需求。我相信易碳的工具可以滿足國內的需求,但是我們并沒有國外供應鏈的數據,也無法滿足國外的需求;同樣地,國外的工具也沒有中國供應鏈的數據。第二個,很多企業在初次披露的時候愿意選一個相對低的值,來證明我企業的某種先進性,就是因為他并沒有是長期地去看這個問題。你第一次數據低了之后,披露第二次數據是高還是低呢?
我認為企業更應該追求趨勢,就是要不斷地有技術的革新,不斷地有新能源的措施、工藝的改進來證明自己有往低碳方向發展的良性趨勢,而并不是只在乎初次披露的這個數據的高低,這是應該很多企業應該注意和規避的情況。
吳:如果在透明度上遇到合規性問題,會給供貨帶來什么困難?
周:我可以分享一家大型鋼鐵企業的例子,它剛開始采用的是國外的工具,但是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面,它的數據值一直被沒有被下游的國際汽車生產商認可。后來披露了碳足跡數據之后,還要求每年降低排放2%的這個措施,就一直啟動不起來,影響了企業繼續擴大訂單。
這原因就在于它的分配方式可能不是很符合國際上通用的一些原則。它自己對工具理解有限,沒有辦法弄清100多個工序過程里面,都該具體用什么分配方式。所以我們易碳要做一套工業軟件,而不是通用型軟件,就在于你這個軟件跟具體行業的結合度能有多深,有沒有考慮到它本身的一些行業屬性。如果這方面沒做好,你在兩年的時間里面算了上千次的結果,國外的供應鏈可能就一直不認,你的準入一直是懸而未決。
吳:當一個企業去評判一個工具好與不好時候,這里面的標準會有哪些?
周:最直接的標準就是你看你的供應鏈客戶認不認,第二個標準就是看第三方的認證機構認不認,這是兩個比較能被大家接受的標準。如果說還有第三個標準的話,就得看如果中國要啟動跟國際上的一些互認的談判的時候,我們能不能采信你披露的數據。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