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以“構建市場化氣候投融資激勵機制 促進‘30碳達峰、60
碳中和’”為主題的第十屆(2022)SIIFC國際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長三角金融研究院院長張興榮在會上表示,中國銀行秉承“融通世界 造福社會”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具有全球化、綜合化特色的
綠色金融之路,主要體現在治理規范化、服務綜合化、發展全球化、風控精細化、運營低碳化五方面的實踐。
一是治理規范化。中國銀行構建了較為全面的綠色金融治理架構,統籌推進全集團各業務條線、各機構綠色金融建設工作,為綠色金融業務配置專項資源,將綠色發展和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等因素納入相關高職人員考核體系,確保綠色金融管理的有效性。
二是服務綜合化。圍繞綠色低碳發展,中國銀行開發了“中銀綠色+”綜合化的產品服務,全方位滿足各類客戶的金融需求。
三是發展全球化。中國銀行依托境外62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綠色合作。
四是風控精細化。中國銀行將環境與社會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流程管理方面,對信貸客戶、融資項目的環境與社會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對各項業務進行全流程管控;創新ESG整合實踐,將環境與社會標準整合融入業務流程;建立了完善的風險報告、監測機制。
五是運營低碳化。中國銀行高度重視自身運營的
碳減排,于2021年啟動了運營碳中和工作,通過系統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引入第三方專業
碳盤查團隊等,完成了境內外1.1萬家機構的運營
碳盤查工作。
銀行機構如何發揮好綠色金融紐帶作用?張興榮認為,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擴大綠色融資與配套服務,助力穩投資穩增長。商業銀行要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城鄉低碳循環發展、綠色交通運輸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融資支持,重點支持入選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的相關項目。
二是參與碳普惠
試點,服務綠色消費與
低碳生活需要。商業銀行特別是大中型銀行,要發揮網點數量多、客戶人群覆蓋面廣,以及數字化程度高的優勢,積極參與地方政府碳普惠
平臺建設,包括探索建立碳賬戶體系,搭建數字化合作伙伴
平臺生態,共建規則明確、場景豐富的碳普惠生態圈,并形成行業標準。
三是積極穩妥發展轉型金融,助推低碳發展進程。商業銀行需要密切關注相關行業的發展規劃、調控政策、技術研發、市場前景與法律規制變化,為有低碳轉型需求的行業及企業定制轉型金融解決方案,把握好破與立、進與退的速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