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塑造經濟新圖景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非傳統安全威脅,應對氣候變化就是應對未來的風險挑戰。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足9年,從實現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目標僅有30年左右,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不能通過犧牲產業競爭力、主動降低經濟增速來實現,又要主動承擔大國責任,彌合全球2℃溫控目標的
碳排放差距,還要統籌考慮碳達峰與碳中和,為達成遠期目標做好準備。
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就是創造發展機遇。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將深刻影響全球發展格局、產業結構與生活方式,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鋪就綠色發展藍圖。
從供給端看,產業結構加速綠色轉型。環境與氣候成本內部化后,塑造出新的生產要素,改變了傳統的產業格局和生產組織方式。一方面,綠色產業破繭而出、蓬勃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發展空間;綠色鄉村建設將帶來林業
碳匯、整村光伏、宜居庭院建設需求。另一方面,能源、鋼鐵、交通等高碳行業加快轉型升級;風電、光伏等
清潔能源成本快速下降,為低碳轉型創造有利條件;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共享化發展。
從需求端看,綠色消費成為社會新風尚。隨著
低碳生活概念的宣傳普及,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自身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前期,我國已開展三批低碳省市
試點,在綠色
低碳生活、消費方式上,探索出一些成熟有效的經驗做法。電動汽車、
綠色建筑、綠色食品等消費品,以及綠色出行、綠色旅游、綠色物流等服務,共同形成覆蓋老百姓(603883)“衣食住行用”的綠色產品體系。終端消費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搭建起越來越多的綠色消費場景,已深刻改變傳統消費模式。
從金融端看,綠色準則融入管理全過程。在傳統股東價值以外,金融機構開始重視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治理體系之中,形成了與綠色金融業務相關的制度規定和戰略規劃,環境和社會因素成為評判企業價值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標準。同時,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也充滿著不確定性。金融的本質是經營風險,良好的綠色金融功能,需要捕獲、量化和規避各類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中產生的風險,并向社會傳遞風控信息,增強抗風險能力。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