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應對"碳中和"已經迫在眉睫
全球君:"碳中和"是這幾年一個比較熱的話題。我們從美通社近兩年發布的稿件來看,"碳中和"相關內容,包括ESG、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等的比重越來越高,特別是很多國外企業非常重視發布這類信息。應對"碳中和"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感。那么,哪些是企業必須、馬上要做,刻不容緩的事情?
韋斌生:近年來,DEKRA德凱在為企業實現“雙碳”服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的工作。我們知道,歐洲市場的一些行業,對于“雙碳”方面要求比較早。一些歐洲買家在采購中國商品時,就要求產品具有
碳足跡的證書,甚至"碳中和"的證書。DEKRA德凱最早在2020年,就已經遇到有客戶要求進入德國市場的產品是零碳產品,也就是碳中和產品。例如,歐洲的電力行業在中國采購電力設備時,要求企業提供
碳足跡的報告,而且企業必須承諾今后五年、十年之內,碳排放、碳足跡要逐年減少。這些已經變成了企業能否參與招標的一個先決條件,如果沒有碳足跡報告和
碳減排計劃,就沒有資格去參加招投標。所以,很多企業對于"碳中和"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從宏觀層面講,自1997年12月制定的《京都議定書》,到2015年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對于氣候變化的行動已經達成普遍共識。中國也已經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就是現在熟知的“3060”雙碳目標。“3060”目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背后體現的是中國整個社會的能源結構轉型。既要推進節約能源,還要推進能效提升。這將促進中國企業實現產業轉型,推動能源科技革命、全面推進生產方式創新升級。這既是換道超車的發展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國家層面上,這幾年在重點推進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重點行業的碳減排。這八大行業占到中國碳排放的50%以上。今后中國其他的產業要達成“雙碳”目標,沒有這些產業作為基礎,是很難實現的。
企業層面上,各家企業都要盡快布局,要有緊迫感。近幾年,從政府到企業和全社會都在推進數字化轉型、
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其中“雙碳”戰略,特別是"碳中和"目標,應該成為所有企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的核心。從
綠色產品設計、供應鏈的綠色轉型、能源結構的調整、生產方式的創新改造,都必須要圍繞"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來開展。
特別要指出的是,對于某些行業和企業,"碳中和"已經不再是2060的目標,未來已來,而且已經是迫在眉睫。
例如,對于面向歐洲市場的出口企業,歐盟理事會已經于2022年3月15日通過了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就在幾周前的2023年2月9日,歐洲議會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ENVI)正式通過了歐洲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協議,預計在今年4月份將在歐洲議會全體
會議上通過,在202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CBAM涵蓋的范圍從鋼鐵、水泥、鋁、化肥和電力行業,又擴展到氫氣、特定條件下的間接排放。其中2023-2025年為過渡期。到2025年過渡期結束,這些產品到歐洲就會面臨交費問題,企業必須要想辦法達到"碳中和"。
DEKRA德凱與汽車行業的接觸比較多,目前除了出口企業以外,整個汽車產業鏈在碳減排的推進上面是力度最大的。雖然歐美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是汽車行業的很多巨頭,比如:梅賽德斯-奔馳、沃爾沃汽車、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公司,都承諾到2039、2040年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對于整個汽車供應鏈上的企業來講,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出口到德國、歐洲的汽車零部件在2020年已經開始要求提供"碳中和"證書。因此,對于中國的出口企業,特別是出口歐洲的企業,"碳中和"已經成為必須。
從2020年開始,DEKRA德凱已經為出口歐洲的企業,如電力行業設備供應商、汽車產業鏈供應商,提供了"碳中和"核查與認證的服務。提供產品碳足跡報告,甚至要求提供"碳中和"證書,已經成為一些進口商的市場門檻。對于這些出口型企業,"碳中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不推進碳減排與"碳中和",將失去競標的機會。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