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王遙系中央財經大學
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轉自2月27日金融時報。
又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交易日。2月20日,全國
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500噸,成交額28100.00元,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均為56.20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下跌0.18%。當日無大宗協議交易。
價格圍繞56元上下波動,成交量整體偏低,正是非
履約期迫近時全國碳市場交易的常態。
自啟動至今,全國碳市場運行已超過一年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1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05.38億元。目前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交易量也滿足了控排企業的履約需求,符合碳市場作為減排政策工具的預期。但也必須看到,活躍度不高、碳定價激勵不足、碳數據核算難等問題仍在困擾著其發展。
早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這一通過市場機制匹配供給和需求、實現均衡價格的模式就被各方寄予厚望。所謂碳市場,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
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金融、社會消費等隱形的減排成本“放在了臺面之上”。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優化配置,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用“無形之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對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愿景意義重大。
但是,這種理想機制的順暢運轉,有賴于激勵約束機制的精巧設計和制度的完善。如何更好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碳市場交易,發揮其“無形之手”的作用?碳價多少才是合理的市場均衡水平?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重啟為何仍未落地?圍繞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業界、學界和金融業的多位
專家、學者。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