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信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
針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中關村
綠色碳匯研究院在云南大學校長方精云院士生態碳匯課題支持下,參照碳匯項目的開發模式,探索將可量化的碳匯和難以量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編制了創新方法學《菲氏葉猴棲息地保護碳匯項目方法學》。
該方法學在碳匯項目方法學的思路和框架基礎上,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融入其中。依據方法學,啟動了包括項目設計文件編制、現場監測和首次核查在內的開發工作。采取一系列精心策劃且富有成效的措施,旨在項目區域內全面加強并加速瀕危野生動物菲氏葉猴的保護與生態恢復進程。通過組織社區參與鄉土樹種的補植補造,開展林下中藥材種植、減少薪柴采伐等森林可持續經營措施以及強化護林防火等增匯減排行動,構建了集碳匯效益、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促進社區經濟發展于一體的多元化示范項目。筆者將這種疊加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碳匯產品,稱之為“以碳匯標注的生態產品”。也就是說這種產品的“標的”不僅有碳匯,還有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社區增收等其他“非碳效益”,是具有多重效益的高質量碳信用。盡管此類產品未被納入強制
碳市場用以控排企業完成
碳排放配額的部分抵消,但它與國際上眾多自愿
碳交易模式并肩同行。作為企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披露及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亮點,彰顯著企業對綠色未來的承諾與實踐。
在上述背景下,對于那些生態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及天然林覆蓋率較高的山區,即便當前缺乏直接符合
CCER機制下的碳匯項目開發條件,仍能通過創新路徑,推出“以碳匯標注的生態產品”并促進其交易實現價值,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開辟新路徑。
值得強調的是,參與碳匯產品交易的林地,必須依據設計的項目方案進行嚴格管理,旨在提升森林質量,確保預期的碳匯增量。尤為重要的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此類項目之中,不僅能夠驅動森林質量的進一步提升,還能夠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區經濟發展之間架起橋梁,成為踐行《昆蒙框架》具體行動落地的有力抓手。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