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完善“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
中國經濟導報:您對中國“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有何相關政策建議?
崔瑩:一是繼續推進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因此投資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不但能為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增添力量,解決其燃眉之急,而且也有利于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應加大對沿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生態環保服務與支持,推廣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鄉公路運輸等清潔交通和清潔能源、
綠色建筑項目,在項目建設中推動水、大氣、土壤、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化建設水平。
二是加大清潔能源方面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蘊含體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潮汐能等,開發空間巨大。比如中亞、西亞多國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開發潛力,而且這些國家地域遼闊,風能充沛,十分有利于風能發電。而東南亞、南亞地區多國擁有大量瀑布、河流等水資源,地勢差明顯,利于開發水電。“一帶一路”沿線可加大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因地制宜地發揮沿線國家巨大的能源優勢,在環境友好的同時,也可解決沿線國家能源供應不足的問題。
三是推動投融資模式創新。現階段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項目普遍為清潔交通類基礎設施建設和清潔能源類項目。這些項目建設周期較長,投資回報周期也較長,如果采用傳統的股權投資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投資收益。因此探索新的融資模式,在保證投資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得最大化長期和短期收益結合的投資組合,是吸引更多投資者投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措施。比如絲路基金創新的“股權+債權”融資模式,在進行項目股份認購的同時也配套發放貸款,兼顧投資的風險與收益,長期收益和短期回報。
四是構建“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統計體系。現階段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已經進行了許多氣候投融資項目建設,這些項目既利于增強當地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又能解決當地能源短缺、交通運輸系統不發達等民生問題,應該大力提倡。中國應構建“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項目統計體系,對此類項目進行專項統計和管理,建設中國自己的氣候投融資專項數據庫,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提供數據支撐,也利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帶一路”氣候投融資。另外,可對項目庫中具有顯著氣候效應的項目進行宣傳和推廣,形成示范效應。
五是加強氣候合作
平臺建設。中國應推動氣候合作
平臺建設,提供項目支撐服務。目前已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如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
論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等,可充分發揮現有雙邊、多邊環保國際合作機制,構建氣候合作網絡,方便各國分享氣候治理經驗。另外,應加快創新氣候合作模式,建設政府、智庫、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多元合作平臺,發揮各方優勢,完善國際氣候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