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文生態視角建設碳中和社區
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單元,是踐行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間載體。深圳市在建設碳中和社區時,除了注重節能和建筑碳排放等硬實力之外,還關注到人文生態軟實力的提升,將碳中和社區建設與激活本地文化、改善社區微型生態環境、基層治理、黨建等結合在一起,在社區層面進行創新探索。
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社區是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區創建單位。這里面朝大海,四季花開,綠意蔥蘢,被譽為“三面青山環碧海,銀灘秀峰半城湖”,社區獨特的海洋文化生態價值,近年來也得到人類學研究者的重視。鹽田區通過凈山凈灘、零廢棄生活、社區共建花園等行動,在綠色能源、綠色交通、
綠色建筑和廚余垃圾處理等方面,積極探索碳中和社區建設的人文生態之道。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文忠說,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生態環境領域也承擔著引領示范的歷史使命,正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深圳本土自然與歷史研究者、生態學者南兆旭,最近在深圳推動設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學與生態價值的微型自然保護點,目前首批20個遍布深圳的微型自然保護地規劃已出籠,有的小的保護地就在社區中。他說:“人與其它兩萬多種生命在深圳這個城市是共存共生的,包括一鳥一蟲,一草一木,更包括藍天綠水。我們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關注這樣一些很小的生態共存區。”
北京大學深圳人文學院執行院長于長江教授也認為,“雙碳”、生態、環保之類的話題,看起來好像是一個自然科學、生物學的話題,實際上是一個人文社科類話題,沒有人就沒有生態,“雙碳”技術只是手段,最終我們還是要通過“人文”的培育和支持,改變人的行為。這在當前更是一個基層治理問題。“換句話說,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是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實現近零碳,社區除了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突破,還要從人文生態視角出發,發掘碳中和社區建設新思路。”
萬科公益基金會近年來以“可持續社區”為目標,組織了多種活動不斷推動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進的關系。在不斷提高“硬件”、技術開發與突破的同時,在碳中和建設中更重視“軟件”與“人文”的培育和支持。
據了解,自2021年以來,萬科公益基金會積極參與深圳大梅沙碳中和社區建設,聚焦社區生活廢棄物,特別是有機垃圾在地資源化處理方法,在萬科的梅沙園區開展黑水虻處理站+堆肥技術研發,取得顯著的引領作用。基金會還從提升社區生物多樣性、社區文化挖掘入手,與基層社區治理和黨建引領相結合,推動大梅沙社區居民參與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創建近零碳排放社區,取得不小的進步。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