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助力特區低碳轉型
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明確建立碳普惠機制,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
節能減排行為進行量化,將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核證減排量交易品種,鼓勵組織或者個人開立公益碳賬戶,購買核證減排量用于抵銷自身碳排放量,實現自身
碳中和。
當前,“雙碳”目標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綠色消費的拐點已經到來。為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深圳先行先試搶抓機遇,打造綠色發展的“深圳樣板”。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數字經濟助力。深圳利用經濟條件發達、基礎設施建設完備、互聯網科技力量雄厚、大數據開發便利等優勢和特點,優化數據信息采集功能,發揮數據聚集效應,實現低碳行為數據的高效采集、匯聚和量化。
今年是深圳
碳市場開市9周年。自開市以來,深圳
碳市場流動性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碳配額累計成交量6570萬噸,成交金額14.63億元,以約占全國7個
碳交易試點2.5%的配額規模,實現了12.81%的交易量和11.33%的交易額占比,名列全國前茅。與此同時,深圳碳市場運行以來減排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底,管控制造業企業平均碳排放強度下降40.29%,增加值平均增長61.64%,實現了碳排放量和碳強度雙重下降,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效控制了碳增長。
數字經濟在推動我國達成“雙碳”目標、實現零碳經濟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深圳,低碳轉型正與數字經濟不斷“擦出火花”,通過各類場景的打造,構建起了全民參與的碳普惠體系,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通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公益等節能減碳行為產生的減排量,均可量化轉換成碳積分。
深圳還在國內率先探索打通個人碳賬戶與碳交易市場,去年末上線的全國首個碳普惠授權運營
平臺“低碳星球”,就將用戶參與的公共出行行為,科學核算成二氧化
碳減排量,積累相應碳積分,為碳數據提供可靠可信的永久記錄,確保了數據存儲的安全高效,形成了低碳行為數據聚集
平臺與碳交易市場平臺互聯互通的“雙聯通”體系。
在特區深圳,數字經濟還助力傳統企業和行業進行低碳轉型。數字化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傳統產業和企業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實現轉型升級與產業鏈結構的優化。
記者從深圳地鐵集團了解到,2021年,深圳地鐵全線網全年累計運送乘客21.7億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60.4%。按照《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
方法學》測算,相比一般市內出行,乘坐地鐵每人每公里可減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深圳地鐵單日通行人次減碳量超過2000噸,2021年全年共實現碳普惠減排量78.4萬噸,相當于3.92萬公頃林地的一年吸收量。
此外,深圳還在城市軌道建設中啟動綠色節能科研項目,通過技術創新,在工程建設項目中實踐智慧照明、光伏發電、智慧控制等理念,為節能降耗“添磚加瓦”。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