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前 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機遇。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我區地域廣闊,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地區之一。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編制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提出了全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等,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實現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目標,推進內蒙古綠色低碳發展。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第一章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現狀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第一節 氣候變化影響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在發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氣候變化對農、牧、林等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加劇疾病傳播,威脅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健康。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我區是氣候變暖最顯著的地區之一。1961年以來全區平均增溫率達到0.36℃/10a,明顯高于同期全球(0.12℃/10a)和全國(0.23℃/10a)增溫幅度,表現為極端高溫事件增多,降水波動性增大,極端降水事件增強,氣象干旱日數年際波動加劇,主要農作物單產受氣候波動影響明顯,牧草物候期提前,森林火災發生危險性增加,水資源總量減少,水分虧缺嚴重。未來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安全等的不利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大。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第二節 應對氣候變化成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十二五”期間,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通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碳強度目標超額完成。2015年,全區萬元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1.6%,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下降16%的目標任務。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9.4:54.5:36.1演進為2015年的9.1:50.5:40.4,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5.56%。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清潔能源得到較快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425萬千瓦和469萬千瓦,占全區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分別為23.3%和4.5%;天然氣產量達到290億立方米,比2010年增長87億立方米。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森林草原碳匯持續增加。森林面積由3.6億畝增加到3.7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03%,提高1.03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4.84億立方米,增加1.23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37%提高到44%。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得到增強。城鄉供水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低碳試點示范成效顯著。呼倫貝爾市入選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入選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地區,烏海經濟開發區、赤峰紅山經濟開發區和鄂托克經濟開發區入選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低碳社區建設有序推進,全國首個10萬噸全流程碳捕集與封存示范項目建成。
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機制進一步健全,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專項培訓全面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全民低碳意識明顯提高。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自治區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碳排放總量仍將持續增長。產業結構重型化、能源結構高碳化特征短時間難以改變。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較為薄弱,相關體制機制尚不完善,專業人才較匱乏。防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能力不足,災害預警發布機制不健全。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