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考河項目設計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出在“用地”上。城市建設二三十年,對城市用地的攝取量太大,都往河道兩邊都擠,而且沒有治理的河道現狀情況臟亂差,很多城市河道都有這種情況。要重新建設、重新塑造,對于要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水生態環境恢復以及居民休閑空間等,用地就得寬一點。但是從現實來看,河道有的地方就是羊腸小道,這就帶來了問題——管道鋪設,堤岸護坡,還有一些生態的東西要融進去,包括海綿城市的技術措施、下凹綠地、植草溝、調蓄設施等,這些措施要在河道中應用,卻面臨劃定的河道周邊的用地控制線太窄的問題,要做這么多事,下管、鋪路,還要親水,沒有地怎么能行?
原規劃了兩座污水廠,也是由于用地緊張最后設計決定在那考河上游附近的用地內做了一座污水處理廠,按照工程設計的原則,截污管線,污水泵站都做好,對污水口進行初級凈化。而對于調蓄,從技術措施上,它本身就需要空間,下不了池子,修不了池塘就從管徑、管容量入手,既然截流倍數擺在那里,那就從泵站的結合上調整。污水廠放在上游,下游的污水一定要通過泵站進行提升,泵站考慮是不是這一側沒有地了,去對面能不能找到調蓄的地方,泵站能不能生出一個旁路,正常用的時候,污水廠承受不了的時候分到一個旁路上,建一個充分的考慮用地,找一個適宜的調蓄空間。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要“找夠地”就需要前后左右調整,跟既有的設施結合起來。例如護坡,說沒有地,坡放不下去,就該打樁打樁,該做直立的就做直立的,而且直立的擋墻也可以是生態的,碎石由鉛絲籠弄起來透水,就從這些方面考慮,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技術手段。當然最理想的是放坡,植物也好搞,兩棲動物也有活動空間,可惜用地少了。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總體來說,不存在技術障礙。那考河為什么要治理?每年下大雨發洪水,行洪斷面不夠,下游頂托,所以要治理;為什么要還清水質?水質無序的排放,沒有組織地收集、凈化,生態已經一塌糊涂了,所以要治理。不是像孫悟空一揮手就好了,這個事很大,但沒有什么特神秘的技術。而“地”的大小卻很重要。城市河道治理一定要給規劃的范圍大一點,給河道建設留點生存的空間,河道是最終防線,現在要求做“海綿城市”,不能不給地,我想今后類似項目應該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