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逐漸成為全球發展共識。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2024年年會碳中和與全球氣候治理專題研討會上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不能動搖或者后退。目標決定預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目標的確定性更為關鍵。減碳要有戰略定力,各國應秉持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堅持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不能搞貿易保護主義,更不能夠“斷鏈”。
“我們要意識到,與10年、20年前相比,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已經不僅是坐而論道,而是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包括數以萬計的研發和產業投資。”劉世錦表示,全球減碳之路雖然遭遇了種種挑戰,但各國不應在碳中和目標上出現動搖,否則,為之注入的大量研發和產業投資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同時,對于如何實現“雙碳”目標,劉世錦認為,首先要落實責任,完善激勵機制。從國際社會看,不同國家發展階段和具體情況不同,所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各異,但他們都應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盡快落實責任。
“要加快這一轉變,首先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劉世錦建議,應提出與實現“雙碳”目標相適應的減碳量化指標,這一量化指標應該既包括全國層面的,也包括各個省市縣區層面,再進一步分解到各個行業和企業,并建立起可核查、可追責的責任體系。在企業層面,則應普遍形成
碳足跡捕獲和碳賬戶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動更多的企業進入
碳排放權市場。
“只有建立起強有力的量化責任體系才能夠激發起各個層面,特別是企業強勁、持久的減排動力,
碳市場才能夠提高效能。”劉世錦表示,減碳責任體系、碳賬戶等都屬于減排制度設施的建設,過去在這方面坦率說進展不夠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過高。成本過高既包括技術成本也包括經濟學講的交易成本。隨著“雙碳”進程加快、經驗的積累,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方面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了。所以,加快“雙碳”進程技術創新是關鍵,制度機制創新也很重要,而且往往要走在前面。
其次,
綠色低碳產業的增長目標應適當調高,新技術、新產業的替代速度要加快。劉世錦表示,COP28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長兩倍,能效提高一倍的目標,既體現了雄心,也是具有現實可能性的。因為技術上的快速迭代和大量產業化投資。至少中國低碳
綠色產業發展的潛力在不少方面是遠超預期的。目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應該適當地提升,新技術、新產業對原有技術和產業的替代速度應相應加快,這樣有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增加研發投入,同時也會縮短實現“雙碳”的進程。
劉世錦表示,從根本而言,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靠的是全面系統的技術,創新及其帶動的低碳綠色產業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是處理各種矛盾、理順復雜關系的關鍵所在。綠色創新所帶動的大量綠色投資已經成為當前最為重要而活躍的經濟增長新動能之一,減碳與增長正轉化為相互協同共贏的關系。所以,通過創新實現“雙碳”目標,對發達國家而言有利于他們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對發展中國家則更加重要——他們通過綠色發展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現代化。
總而言之,碳中和是一條全球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在這條道路上,人類社會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也能夠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所以,發展低碳綠色產業必須秉持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堅持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不能搞貿易保護主義和小圈子,更不能脫鉤斷鏈。“盡管情況非常復雜,但我們仍需目光長遠,要堅持多元化、全球化,這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必須的,也符合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劉世錦強調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