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2022上海公共關系國際
論壇上,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做了《以創新實現減碳增長雙贏和
綠色轉型》的主旨演講。他表示,中國的能源和經濟轉型,必須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積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未來
清潔能源由配角成為主角,才能夠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
劉世錦將減碳類型分為衰退型減碳、增效型減碳和創新型減碳三類。其中,創新型減碳觸及了整個綠色轉型的核心,也就是綠色技術創新。因為由傳統工業化發展方式轉向綠色發展方式,根本上要依靠大規模、系統性的綠色技術替代。
他引入了一個新的重要概念——創新型碳替減,指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
碳排放。比如就每千瓦時發電而言,燃煤的
碳排放是1000克,光伏是30克,風能只有10克。由燃煤發電改為光伏或風能發電的碳替減分別是970克或者990克。
從創新型碳替減的角度出發,劉世錦提出,下一步應該抓緊制定以碳排放雙控為目標、減碳與增長雙贏的五年規劃和遠景規劃。
一是在增量中推行新技術替代,由此產生碳替減;二是增量中的碳替減與存量高收益項目減碳額度可以相互對沖,從而在釋放增長潛能的同時,降低碳排放的強度;三是在存量中進一步引入新的技術替代,從而實現經濟的充分增長與碳排放總量、強度降低同時出現。
在劉世錦看來,以上規劃對于地方而言,就是要加快落實國家碳排放“雙控”目標,抓緊促進新技術、新產業在增量和存量中有序替代,發揮已有產業競爭優勢,推動增長潛能充分釋放,制定三至五年規劃和遠景規劃,引導經濟社會積極平穩地綠色轉型。
擴展到減碳道路上,他認為創新型減碳是進取型戰略。進取型減碳戰略有三個支柱:
第一個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指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市場,這個市場既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碳替減的產品,如綠氫煉鋼等,還可包括森林
碳匯和其他負碳技術產品等。
第二個支柱是形成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增量優先的關鍵是擴大對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需求,而這一點又直接取決于減排責任體系的有效性。
第三個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前兩大支柱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合格的碳核算基礎,這恰恰是目前的短板,下一步應抓緊推動這一基礎工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