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船、下水到首航,氫能在內河船舶場景的落地應用,獲得實質性進展。
10月11日,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湖北宜昌三峽游客中心(九碼頭)完成首航,標志著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內河船舶應用實現零的突破。
與傳統燃油動力船舶相比,“三峽氫舟1”號預計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噸,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343.67噸。這艘船使用的氫能主要來自三峽水力發電產出的綠電制氫,運行時氫氣通過燃料電池轉化為熱能、電能和水——整個過程的排放物只有水,可以真正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目前,國內小型氫能船舶主要應用于近海、內河等場景。根據公開報道,“三峽氫舟1”號可容納80名乘客,主要應用于三峽庫區及兩壩間開展交通、巡查、應急等工作。
“三峽氫舟1”號自2022年5月開始建造,氫燃料電池是這艘船的動力“心臟”。從各項性能參數來看,“三峽氫舟1”號搭載的氫燃料電池額定輸出功率為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時,巡航航速20公里/小時,續航里程可達200公里,核心動力設備全部為國產自研。
氫燃料電池并非新事物,至今才在內河船舶應用上實現“零的突破”,是因為氫燃料電池在上船、下水、航行各階段難度較大。
在船型設計上,不僅要考慮氫燃料電池系統如何與其他控制系統進行關聯和匹配,保證船舶的智能化程度,還需要考量燃料電池系統等船舶重點區域的劃分布局,控制整體運行風險。另外,最高航速和續航里程等關鍵指標也要在多場景下進行精準模擬測算,需要反復試驗和論證。
在應用落地階段,精準、快速、安全地加氫,是氫動力船實現航行的必要前提。相較于給車加油,給船加氫則復雜得多。氫以高壓氣體形式儲存,儲存管理風險更大。在真實環境中,船在加氫時也并非完全靜止,如遇上強風等天氣影響,船體晃動會影響加氫效果。
這對氫能船舶的配套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成功首航的“三峽氫舟1”號,是由中國三峽綠電綠氫示范站為其提供一站式制備和加氫服務,目前每小時可加氫240公斤,支持續航200公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