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將成未來核心競爭力
2020年9月,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表示2030年前抵達碳排放高峰,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盡管零碳之路困難重重,但頭部企業已將其視為未來競爭的關鍵賽點。
“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之前,找我們做碳足跡認證的國內食品企業數量只有一兩位數,現在已經達到三位數。”國際認證機構SGS知識與管理服務事業群風險管理方案中心總經理岳慶松用“雨后春筍”來形容政策出臺前后國內食品飲料行業的變化,“今年,無論咖啡、奶品還是飲料企業,我們都有工廠層面的碳中和、碳足跡認證項目。”
伴隨今年6月“歐盟碳關稅”草案修正案的通過,政策對食品飲料企業碳中和實踐的導向作用越發明顯。
近期,新希望六和安全環保部一直研究太陽能光伏的開發。早在2012年,新希望六和就在食品工廠布置光伏發電項目,當時主要是基于降本增效考慮,另一方面則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碳減排戰略緊密相關。“那個時候,對于國內來說碳減排還是個陌生概念,但作為一家在國外30多個地區有業務布局的企業而言,低碳化戰略和
新能源開發已經融入企業發展理念之中。隨著2030年邁進碳達峰政策的提出,企業對
綠色能源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開發
新能源或進行
綠色能源替代既有降本收益,也體現了企業對國家鼓勵新能源開發的積極響應。”
為響應國家碳中和戰略,中國圣牧2021年啟動了可持續發展碳中和戰略專案,聘請波士頓咨詢公司結合牧場實踐進行碳基線盤查,探索打造中國首個“碳中和”牧場。林笛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中國食品企業實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國際化目標。目前國內頭部乳企在大洋洲、東南亞市場均有布局,如果未來到國際市場競爭,產品必須符合當地的碳足跡要求,“減碳將成為企業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頭部食品企業碳中和目標的制定與執行,也在倒逼產業鏈各環節供應商作出改變。從2017年開始,伊利將上游牧場的碳排放納入碳盤查范圍,2021年開始收集200多家主要原輔料供應商的碳排放信息,啟動對所有產品品類的碳足跡核算。2022年4月,伊利與43家全球戰略伙伴啟動行業首個“零碳聯盟”,并授予利樂、菲仕蘭、科漢森、羅蓋特等7家供應商伊利全球供應鏈“低碳先鋒”稱號。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向新京報記者透露,目前伊利已將供應商按照零碳能力進行劃分。同時擁有零碳目標和路線圖的供應商為第一類,有目標沒路線圖的為第二類,既沒有目標也沒有路線圖的為第三類,對第一類供應商會授予“低碳先鋒”稱號。除優先與第一類供應商合作外,伊利還會與其共創零碳產品,“比如今年伊利推出的5款零碳產品,都是需要與供應商共創的。”
在參與伊利零碳產品共創的供應商中,利樂是包裝領域的典型代表。在伊利金典有機奶包裝上,消費者可以找到由甘蔗提取物制成的植物基塑料蓋,經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包裝紙板,包裝廢棄后還可回收利用。
據利樂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總監龍朝陽介紹,利樂包裝最大的組成部分是可再生紙板,平均占到整個包裝的71%。多年來,利樂一直致力于提高包裝可再生成分占比,其中的一個方向就是以植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塑料,降低產品碳足跡。“除了包裝,我們還有生產設備,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一起研究如何優化工廠生產程序和耗能情況,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利樂會把減碳作為一個機遇。”
2022年6月24日,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召開“中國乳業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參會的飲料紙基包裝回收利用專委會理事長、利樂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牟曉燕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整個包裝行業對環保日益重視,現在更多的狀態是合作,以解決行業共性問題,比如如何更好地回收利用包裝,更好地推動使用可再生原材料等。從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建立環保部門,到如今成為中國乳業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成員,利樂離不開與中國乳業的共同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