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方案的通知
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現將《國家碳達峰試點(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4年5月19日
國家碳達峰試點(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以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突出“產業
綠色化、能碳數字化、創新國際化”三個特色,全面建設“雙碳”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應用高地、
綠色技術與產業融合創新高地,顯著增強對區域降碳的支撐能力,打造面向全球、國內領先的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江寧范式”。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綠色低碳發展工作體系更加健全,綠色營商環境顯著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突破,綠色低碳產業上下游項目形成集聚效應,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國前列,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雙碳技術創新取得系列成果,智能電網等綠色低碳產業培育和供給能力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輸出技術、產品、服務和相關經驗。單位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和
碳排放水平持續走在全國開發區前列。
江寧開發區碳達峰行動路線圖
三、重點任務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依托產業基礎,激活各方資源,聚焦現代產業、
清潔能源、基礎設施、企業轉型、循環經濟、減污降碳生態協同六大重點領域,全力推動并加快落實一批重點任務。
(一)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
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戰略目標,以“創新發展、鏈主引領、集約低碳”為引擎,加快產業結構戰略調整和空間結構優化布局,積極構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4+5+3+1”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不斷增強產業體系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
1.領跑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智能電網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依托7.7平方公里核心區,鞏固智能電網產業在“發、輸、變、配、用、調”等環節的全國領先優勢,夯實電力網絡安全基礎,提升綜合能源服務,向
新能源等發電側和儲能相關應用側發力,充分延展產業鏈,加速產業集聚,構建全要素完備的產業生態,推動智能電網產業由“全國第一、國際一流”向“全球領先”水平跨越。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國電南瑞、國電南自、南瑞繼保等龍頭企業大力提升高壓和特高壓輸變電、城鄉微電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圍繞
新能源智能接入、智能輸變配電、調度自動化、智能通信、智能變電站系統、綜合能源站等領域,引進一批高能級投資項目。促進智能電網融通發展,推動智能電網逐步向智慧城市和智能生活等更廣闊領域滲透,促進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智能電網產業上下游聯合發展,推動智能電網由生產制造為主向關鍵技術研發、知識產權許可、標準制定等環節拓展延伸。(責任單位: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各直屬單位)
汽車產業聚焦綠色智能網聯。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新四化為方向,支持長安馬自達加快導入新能源車型,提升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形成產業的新增長點,依托中汽創智、T3出行的龍頭帶動作用和創新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企業產業布局,著力打造中國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城,全面提升全區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鞏固智能網聯、數字座艙等領域領先地位,支持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領域關鍵零部件企業的發展,著力提升本地現有關鍵零部件企業研發水平,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性能,增強配套服務能力。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建設,夯實智能網聯產品技術測試服務,推動承接汽車行業龍頭企業安全測試項目,提供零部件、整車、互聯網業務等測試驗證及賽事服務,持續構建千萬量級智能駕駛汽車動態傳感器數據生態。培育新能源汽車市場新業態,持續構建金融、出行服務等后市場服務生態,助力園區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責任單位: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江蘇軟件園、相關直屬單位)
智能裝備制造瞄準工業高端裝備。聚焦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產品、數控機床、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核心零部件及特殊材料等多個重點領域。打造工業機器人領先優勢,鼓勵埃斯頓、匯川技術等工業機器人企業強化交流伺服系統、變頻器和運動控制系統等領域研發和產業化,搶占高端機器人領域市場,推動在新能源、焊接、金屬加工、3C電子、工程機械等細分行業深度應用。打造一批高端工業裝備,支持中電鵬程、中船鵬力等企業聚焦智能工廠建設和半導體等核心工業制造領域,加快高端裝備自主研發進程,為產業“以智提質、以機增效”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推動江蘇省高檔數控機床及成套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圍繞機床智能化設計、機床整機技術、機床運維技術、機床關鍵部件技術、機床制造技術開展數控機床共性技術研究。(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各直屬單位)
2.培育綠色低碳新興產業
打造全國儲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堅持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儲能上下游產業鏈,持續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探索儲能應用多元化發展模式,積極打造省級儲能產業集聚區核心區,加速儲能上游產業集聚。持續加強上游儲能基礎設備、儲能電池材料等優質企業招引。夯實儲能中游產業優勢,加強儲能系統集成“鏈主”型樞紐企業招引;依托智能電網產業領先優勢,推動智能電網產業頂尖企業布局產業中游技術系統集成、能量管理系統等細分市場,加強儲能系統集成、電力控制保護系統、分散控制系統(DCS)等系統產品研發制造,充分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儲能產業競爭優勢。支持儲能下游產業發展,不斷做大儲能應用賽道,支持園區儲能技術企業探索大規模儲能、柔性并網、光儲一體化等創新技術應用。發揮江寧區儲能產業聯盟作用,推動供需兩側企業合作對接,完善儲能產業發展生態。(責任單位: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未來科技城、綜保區(江寧)、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打造全國一流環保產業高地。加大節能環保企業引進力度。深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加大節能環保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第三方運營機構、系統集成、環保金融服務等企業引培力度。加大節能環保科技企業孵化力度,推動國家級環保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完善產業梯度培育機制,依托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等建設高質量節能環保企業孵育基地,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節能環保科創載體梯次體系,孵化一批新材料、新裝備和新工藝的節能環保科技企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示范應用場景,鼓勵骨干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重點創新
平臺作用,形成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先進技術、設備,在工業水處理、城鎮污水及水環境治理、固廢危廢、污泥耦合、土壤修復及餐廚垃圾處理、煙氣及VOCs治理等領域提供完善系統解決方案。(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環境保護局、投資促進局、各直屬單位)
加速氫能產業培育和應用。聚焦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可再生能源制儲氫系統裝備和燃料電池整車系統等領域,圍繞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儲氫罐閥等關鍵零部件,積極引入優質鏈主類企業。強化氫能領域技術和標準研究,圍繞大功率長壽命氫燃料電池和碳紙、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材料創新,加大氫能產業研發平臺引培,依托中汽創智、航天晨光等龍頭企業,在氫燃料電池系統、整車集成方面打造優勢產業鏈,強化車用大功率金屬極板氫燃料電堆研發力度,加速液氫儲運等技術研發。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新技術、新車型、新模式的示范應用。(責任單位:江蘇軟件園、投資促進局、城市管理局、經濟發展局、空港開發區、相關直屬單位)
3.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業態
以構筑現代服務業新地標為目標,全面提升開發區綜合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節能低碳生產性服務業,著眼國際化發展趨勢和綠色智能汽車等產業需求,聚焦
碳足跡、溫室氣體核查、碳排放管理評價、碳監測、環境標志認證等領域,引培一批專業化低碳服務和認證機構,為區內用能單位提供更專業、更規范的“一條龍”配套服務,助力園區企業節能降碳和能
碳管理平臺建設。結合電力改革發展趨勢,逐步培育區內的電力服務市場和電力服務商,為電力需求側管理、虛擬電廠建設、低碳能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應用推廣奠定基礎。持續提高新金融支撐能力,鼓勵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探索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相關金融工具。商務商貿加快發展新消費,圍繞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電子商務等新型商務模式,推動傳統商業載體向科技節能、服務智能、安全規范的新型商務商貿轉型升級。(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財政局、企業服務中心、九龍湖國際企業總部園、相關直屬單位)
4.推動數實融合走在前列
制定實施《江寧開發區產業數字化工作方案》,推進優秀服務商培育,建設覆蓋高端裝備、智能電網、電子信息和相關傳統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國家級“雙跨”平臺,建設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智改數轉實訓基地。強化兩全服務,存量全過程發力,推動診斷前調研和診斷中跟蹤,抓實診斷后推動供需對接和項目轉化;增量全流程覆蓋,超前介入擬開工和新建項目,從設計、建設、技改等全流程進行診斷賦能。強化數字領域
新基建,積極構建網絡、平臺和安全等基礎綜合設施,深入推進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建設,推動5G+工業互聯網全方位下沉企業,在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智能工廠,支持建設運營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促進創新端和應用端貫通融合,聚焦綠色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集群,根據企業發展階段分類指導,堅持龍頭骨干企業“一企一策”、中小型企業“一行一策”、產業鏈“一鏈一策”、區域特色平臺分類施策,全力夯實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平臺、設施網絡、制造業服務化、產業生態、信息安全、綠色制造等7大基礎支撐,著力培育壯大新模式新業態。(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未來科技城、企業服務中心、相關直屬單位)
(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快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增強綠電供應,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牢守能源供應安全底線,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消費體系,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1.高效利用化石能源
堅持園區零煤炭用能,原則上不新增用煤項目。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管網建設,優化供氣范圍,打造多源多向、互聯互通的天然氣輸配系統,提高供氣能力和應急調峰能力。支持天然氣能源綜合梯級利用,夯實“瓶改管”工作基礎,全面推進天然氣在工業、商業等重點領域的高效利用,促進天然氣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合理控制成品油消費,加強交通領域油品質量管控。(責任單位:市場監督管理局開發區分局、國土規劃建設局、經濟發展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2.強化應用新型能源
推動光伏發電利用。梳理國資載體屋頂資源,推動建設一批節能示范項目。鼓勵工業廠房、服務業、商貿業項目建筑安裝光伏,適宜可裝機屋頂安裝光伏面積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實現應裝盡裝。大力發展“光伏+”創新融合產業,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發展,探索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國土規劃建設局、財政局(國資辦)、投資促進局、行政審批局、企業服務中心、城市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建設近(零)碳示范項目。開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轉型示范,推動重點企業通過強化數字化管理、應用綠色新技術、更新高效節能設備等手段降低能耗,支持企業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開展分布式發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項目開發,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資源潛力,推動節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打造一批示范性近(零)碳示范項目。(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3.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以“統一規劃、多元參與”為原則,率先探索構建以虛擬電廠為主導的新型電力系統。合理規劃區域內供電設施用地布局,優化供電主網網架結構,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加快新型儲能設施建設,探索獨立共享儲能電站建設,加快推動協鑫5萬千瓦/10萬千瓦時電網側儲能電站項目建設,提升電網調峰、調頻、儲能、事故備用等多重能力,拓展儲能在工業領域、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樁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強化公共和國資載體探索光儲一體化項目示范帶動,推動綜保區、無線谷等光儲一體化項目實施建設。探索虛擬電廠發展新模式,依托園區智能電網、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和技術優勢,聚合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探索建設“源網荷儲”設備智能、供需互動、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園區智能微網建設,提升電力需求響應能力和供應安全保障能力。(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國土規劃建設局、投資促進局、各直屬單位)
4.優化能源管理機制
嚴把項目準入關,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嚴控“兩高”項目上馬建設,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用能指標會商制度,強化執行重點用能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產業結構調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錄,加快推動全區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升級。深入開展節能診斷,引導和督促企業推進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責任單位:行政審批局、經濟發展局、環境保護局、投資促進局、相關直屬單位)。
(三)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提升行動
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綠色低碳建筑水平,優化低碳交通體系,統籌布局交通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環境、信息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綠色低碳管理水平,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環境整治、抗震加固等整改行動,因地制宜采用優化控制節能、應用技術節能以及高效設備節能等技術,不斷健全市場化改造機制,鼓勵通過
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推進建筑節能改造。機關等國資載體依據公共機構能(水)耗定額等要求,開展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超能耗定額約束值監督管理,推進節能產品使用,深化能耗數據分析利用,推進夏冬供電需求響應。(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辦公室、各直屬單位)
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范圍,鼓勵建設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支持和推廣星級綠色建筑。鼓勵開展新型綠色建造方式,依托江寧區重點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企業,加強人才交流,探索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和建筑業轉型升級。合理選擇具備綠色節能的材料,優先考慮新型節能環保型材料,減少傳統原材料用量。強化外立面材料、建造質量等方面把關,提升自建項目品質。(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2.優化低碳交通體系
完善充電基礎設施。推動在交通樞紐、駐車換乘(P+R)等公交樞紐場站等場所建設充(換)電設施,強化示范帶動,滿足實際運營需求。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內部停車場所和新建商業建筑、醫院等大型公共建筑等公用停車場所按比例建設配備充電基礎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鼓勵其他社會企業參照全區標準開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積極推動光儲充一體化電站項目先行先試,推動大功率高效直流樁、液冷超級充電和V2G等技術創新示范應用,滿足安全、便捷、綠色出行的社會需求。推廣“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模式,提供預約充電、空樁查詢、移動支付、實時查詢等服務,提升電動汽車充電便捷性和設備使用效率。(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城市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壯大新能源交通規模。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等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推動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推動企業淘汰燃油非道路移動機械,在國標強制更換標準前,提前更換排放標準更高的重型載貨車輛。依托祿口機場、南京南站,搶抓建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機遇,推動“物流產業+臨空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三化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空港物流,著力打造全國重要臨空物流創新發展區、長三角國際航空物流樞紐。(責任單位: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國土規劃建設局、環境保護局、空港開發區、各直屬單位)
構建多層次公共交通網絡。配合在建地鐵項目的保障工作,優化公交網絡,配合推進智慧公交建設,配套公交線網覆蓋情況合理設置公共自行車換乘站點,推進公共自行車和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融合發展,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主體、多層次地面交通為網絡、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加快江蘇省車聯網與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核心實施區建設,推動道路5G等智能化改造,高精地圖采集和云控平臺建設。(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3.推動環境設施綠色升級
全力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對沿線支流、管道進行清疏和修繕,推進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改造,建設配套完備的污水收集主干管網系統。推動廢水治理設施綠色升級,支持污水處理廠采用高效水力輸送、混合攪拌和鼓風曝氣裝置等高效低能耗設備,推進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確保預處理設施正常運行、達標排放。推動生活垃圾中轉站、餐廚垃圾處理站升級改造,探索市場化運營管理,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規范處置。(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局、國土規劃建設局、城市管理局)
4.推動信息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支持引導數據中心運用綠色低碳和數字化運維管理技術,綜合運用水冷式中央空調、一級能效變頻水泵、板式換熱器、自然冷源、光伏儲能等產品技術,建設一體化能源管理系統,強化主要設備能源使用情況、電能利用效率等監測分析,持續降低PUE,推動數據中心向更綠色化、低能耗、可持續的方向轉變。(責任單位:江蘇軟件園)
5.構建智慧監測管理平臺
建設能碳協同管理平臺。借助5G、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企業
碳核查、碳足跡、ESG、能耗等核心數據,形成統一規范的重點行業/企業碳數據庫、統計分析和管理系統,提出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優化調整建議和管控措施,助力全社會實現節能減碳目標。(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辦公室)
(四)企業低碳管理轉型行動
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積極創建綠色標桿企業,提升企業碳排放管理能力和產品競爭力,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的履行,加快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
1.推動企業建設“綠色標桿”
推動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引導企業開展能效提升、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設施等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協作,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試點示范,帶動鏈上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形成重點行業典型方案。(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企業服務中心、環境保護局、各直屬單位)
2.提升企業碳排放管理水平
推動控排企業落實碳排放核查制度,引導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碳排放數據摸排自查。引導重點(出口)產品企業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支持打通關鍵產品全生產周期的物料、輔料、能源等碳排放數據以及行業碳足跡數據,重點推動汽車、智能電網等行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測算與評價,引導企業節能降碳。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重點企業設立
碳資產管理部門,強化
碳市場分析、
碳配額管理、
碳交易運作,優化企業
碳資產管理,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環境保護局、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3.推動企業開展ESG示范
開展江寧開發區創新ESG治理評級體系工作,擬定園區適用的ESG管理體系。引導國有企業特別是控股上市公司做好ESG披露工作,切實幫助企業提升ESG管治意識,推動企業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尋求可持續發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五)資源循環高效綜合利用行動
開展循環化改造,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充分發揮節約資源和降碳的協同作用,發展高能級再制造產業,推動提升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水循環利用率等綠色指標,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1.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持續提升建設用地效益,統籌用地需求,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入區供地項目聯審、工業用地帶方案掛牌等制度,多維度評價項目投入產出率。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合理運用自主盤活、引資擴建、分割轉讓、收回再出讓等措施,聚焦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著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動空閑用地提質增效。(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投資促進局、各直屬單位)
2.深化循環化改造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鼓勵企業建設資源綜合利用或廢物減量化項目,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LED節能燈改造、空調節能改造、蓄冰空調系統、空壓機余熱回收、集中供氣供熱、再生水處理等技術,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升固廢資源化利用,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加快推動新產品、新技術規模化應用,實現源頭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推動節水減排,深入建設省級節水型工業園區,建設園區智慧水務平臺,圍繞節水新工藝,推動企業開展節水技改項目,推進中水回用設施建設,持續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國土規劃建設局、環境保護局、城市管理局、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3.發展汽車航空再制造
以空港開發區為核心,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航空發動機、航空零部件再制造技術,支持企業通過自主回收、聯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和維修體系,形成新的資源綜合利用和低碳節能示范。支持企業開展云平臺電池數據檢測技術開發、核心能源控制系統技術及產品打造,為行業構建安全、低碳的動力電池梯次應用解決方案。(責任單位:空港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各直屬單位)
(六)減污降碳生態協同增效行動
積極穩妥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突出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強化減污降碳目標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通過減污和降碳的深度耦合和同頻共振,實現提質增效。
1.推進污染防治和降碳協同控制
深入分析園區污染物排放類型,加大餐飲油煙治理,建設“無異味園區”工作,開展涉VOCs儲罐、LDAR等關鍵環節工業廢氣整治排查整治,實施城鎮污水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加強特征污染物和重點排水戶監管,優化企業生產工藝,支持污染治理技術和節能降碳技術在園區開展綜合性示范應用,提升企業廢氣廢水過程收集和末端治理水平,促進企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動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局、城市管理局、經濟發展局、各直屬單位)
2.推進生態保護和降碳協同發展
增強綠地
碳匯能力。加強綠色綜合性公園、濱水廊道公園和沿路廊道公園建設,高水平實施綠化工程,提升園林綠化和主干道路綠化景觀建設水平,實施園林管養、環衛保潔一體化運行,推動立體綠化、垂直綠化,推動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城鎮綠化覆蓋率穩步提升。(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增強林業碳匯能力。加強東善橋林場養護,開展林業生態監測與評估、森林資源變化監測、林業資源合理利用,做好森林火災防治和森林資源保護,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努力提升林業系統碳匯增量。(責任單位:國土規劃建設局、東善橋林場)
增強濕地碳匯能力。最大可能減小對河湖濕地的污染,控制百家湖、九龍湖等主要水體周邊開發建設和用地變更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壓實排水執法主體責任,嚴查私排、亂排污水行為,加強湖岸線全方位巡查,嚴禁出現違規占用湖面私搭亂建等情況,督促市場化單位常態化清理園區水面漂浮物以及坡面垃圾。(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局、城市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3.推進源頭防控和降碳協同管理
加強“三線一單”和能耗雙控在產業布局、環境準入等方面的應用,統籌生態保護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逐步在重點行業探索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創新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組織實施方式,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強化過程控制,增強協同效應,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開展場地風險評估和退役場地土壤調查,提高低效用地的安全使用率。(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局、財政局、行政審批局、城市管理局、國土規劃建設局、各直屬單位)
四、科技創新
江寧開發區科技創新實力位居全國經開區前列,在綠色低碳科技領域具備先行先試的優勢,力求在綠色低碳重點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上率先探索新路。
(一)突出科技引領、超前布局,高水平建設重大綠色技術創新平臺
以綠色技術重大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雙碳”原始創新能級實現新躍升。更好發揮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用,堅持高能級、高質量、高水平建設各類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加快紫金山科技城建設,聚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綠色低碳技術原始創新“策源地”。聚焦園區主導產業,充分利用“大院大所”集聚優勢,積極籌建省級、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積極引導、支持企業搭建各類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大力開展“科創平臺載體建設行動”“企業研發機構量質并舉提升行動”,不斷健全多層級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體系、科創載體梯次培育體系。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和地方部署的重點綠色技術創新示范項目,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提升產業基礎領域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攻關能力。(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未來科技城、經濟發展局、相關直屬單位)
(二)突出企業主導、聯合攻關,構建綠色技術開放創新生態
探索建立綠色低碳技術領域相關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等,促進不同企業間資源共享、技術共享和合作開發。對企業研發機構進行分類指導、提檔升級,引導大中型科技企業研發機構為綠色低碳行業提供集成化研發服務。促進創新主體合作,推動行業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入合作,積極參與“揭榜掛帥”,開展聯合技術攻關,探索“企業出題、協同答題”的技術攻關模式。完善科技企業發展“騰飛八條”等系列政策,實施重點科技項目掛鉤服務機制,強化“一對一”定向服務,推動科技企業服務更加精準化、專業化。修訂“知識產權獎勵辦法”,推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線上網站,依托全國專利導航服務基地、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范園區,打造一批綠色低碳領域的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發揮省市專利轉化示范園區的帶頭作用,促進綠色低碳專利技術的轉移轉化。(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經濟發展局、相關直屬單位)
(三)突出場景驅動、重點突破,探索重點行業綠色技術產業化路徑
加快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一批節能降碳產業專業孵化器,充分運用市場化體系孵化節能降碳技術,加快推進技術推廣應用,加速產業化進程。高質量開發開放低碳能源、節能降碳、綠色儲能、綠色認證等重點領域應用場景,充分釋放需求端、供給端的場景機會和場景能力,積極為產品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尤其在工業、能碳管理、綠色儲能、建筑等重點領域,從設計、材料、裝備、管理等方面進一步推動相關綠色創新技術推廣應用,助力園區企業先進綠色技術和產品走出去,持續壯大綠色產業,提升產業能級。(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相關直屬單位)
(四)突出示范帶動、開放合作,強化綠色低碳國際合作
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或參與區域綠色低碳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建設,在標準制定、應用示范等方面深化合作,著力打造長三角協同創新高地。依托在法國、德國等國家設立的海外聯絡工作處,持續布局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離岸孵化器等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完善離岸孵化科技創新體系,鼓勵重點企業面向全球布局綠色技術創新網絡,設立海外研發中心、雙向互動的國際科技園或孵化器,提高海外創新創業平臺運營能力。用好高端
論壇和品牌活動,打通綠色創新項目對接渠道,積極參與國際項目,推動園區綠色低碳創新主體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包括國際清潔能源項目、碳排放減少計劃、環保合作等,獲取國際資源和經驗的同時,為國際提供園區綠色低碳解決方案。探索組織綠色低碳領域成果發布會、高峰
論壇、國際
會議等高層次活動,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高層次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相關直屬單位)
(五)突出引才育智、創業輔導,構建綠色發展人才支撐體系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高地,以九龍湖國際企業總部園為核心區,聯動區內各平臺,建設“海智灣”江寧國際人才街區,打造“類海外”環境,提供“一站式”海外人才落地服務。持續引進“雙碳”領域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深入實施“紫金山英才·江寧百家湖人才計劃”系列政策措施,打造領軍人才“綠色通道”。按照“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合作項目”模式,繪制“雙碳”領域國際創新型產業人才地圖,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高層次外國
專家和團隊,重點招引一批全球頂尖人才領銜的高端創業創新團隊或綠色技術創新項目,打造領軍人物、人才團隊、項目、資金、產業(產業鏈)“五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模式。加快引進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培養引進一批綠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急需人才和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設立海外“人才飛地”等,延伸海外人才工作陣地,就地吸引和使用外國籍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充分利用駐區高校科教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綠色智能汽車、智能電網和智能制造產業人才校地共建活動,建設人才定制實驗室,建立一批研究生創新實踐、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責任單位:高新園(科技人才局)、九龍湖國際企業總部園、各直屬單位)
五、政策機制創新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統籌謀劃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綠色金融改革,拓寬節能降碳資金渠道,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綠色低碳轉型。
(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
對標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構建“雙碳”目標導向下的“1+N”綠色發展政策保障體系,補充完善專項政策,優化獎懲機制,形成政策合力,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高地。完善綠色招商政策,實施綠色招商,嚴格招引項目綠色審查,評估重點項目的低碳技術含量、生產工藝的先進水平、能耗水平,注重項目對園區綠色發展的帶動力。聚焦智能電網、儲能、綠色智能汽車、節能環保等產業鏈,堅持國際化視野、發揮比較優勢,瞄準全國頭部企業,緊盯產業鏈、供應鏈薄弱環節,發布“雙碳”產業招商指南,推動相關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繪制產業鏈圖譜,制定招商需求清單,實施精準招商,集聚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項目,構建互補的生態工業共生網絡,打造綠色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提升綠色產業能級。完善綠色低碳激勵政策,根據雙碳工作實際,修訂《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綠色發展暫行辦法》,進一步加大節能量、分布式光伏、綠色制造體系、充電樁等補貼力度和能耗雙控獎勵力度,不斷拓寬儲能、建筑節能等業務領域,引導企業開展綠色轉型,加快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設計產品等培育,淘汰落后產能,做好
節能減排,助力綠色技術、綠色產品落地應用。持續完善“智改數轉6條”“專精特新6條”、科技企業騰飛計劃、企業發展陪伴計劃、商貿服務業提升等有關政策,構建“小升高、高升規、規升精、精上市”企業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務體系,提供全過程政策服務,助力企業綠色發展、早日騰飛。瞄準國內、國際前沿政策協同創新,加強研究國內外“雙碳”領域最新政策,在產品碳足跡、綠電綠證、碳排放交易等領域開展政策創新;強化歐盟CBAM等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影響及應對措施研究,持續完善外貿政策,推動企業盡快適應碳交易市場、
碳稅等
碳減排政策框架體系。鼓勵企業尤其是出口貿易企業開展
碳標簽認證工作。(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企業服務中心、財政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環境保護局)
(二)推動建立碳排放預算制度管理體系
積極開展先行先試和實踐探索,逐步探索碳排放預算制度管理體系,為能耗“雙控”平穩有序轉向碳排放“雙控”提供有益經驗。在全面摸底、準確核算園區碳排放水平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經濟增長預期、發展定位、產業布局、能源結構特征、節能降碳空間等實際要素,科學制定分行業的以碳強度約束性目標為主、碳排放總量彈性目標為輔的年度
碳預算目標分解方案,激勵碳減排的同時保障地區發展空間裕度。(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
(三)推動建立區域“雙碳”工作依法披露制度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加強數據溝通協調,結合實際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職責,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促進實質性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并持續釋放政策效果,實現資本要素良性有序流轉,最終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加快引育一批專業化雙碳服務第三方機構,提供碳核算核查、數據采集分析、碳排放信息披露等中介服務,提升碳核算和
碳披露信息質量。(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局、經濟發展局、各直屬單位)
(四)推動建立工業績效評價聯動機制
深入開展工業企業資源節約利用績效綜合評價,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優質配置、高效配置,引導企業提質增效,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合理運用工業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通過探索資源要素差異化配置、企業分類管理服務、產業加速創新升級等途徑,加快促進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綠色變革。(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五)推動建立可持續碳減排市場機制
以市場化手段推動企業碳減排、促進創新技術發展,引導更多資源流向綠色低碳領域,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提速增效。輔導企業申報新能源、工業節能降碳、生態系統碳匯等自愿碳減排項目,支持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類項目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探索建立健全碳普惠市場建設體制機制,探索碳普惠
方法學數據庫,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結合自身減排特點,科學開發和申報減排
方法學。培育壯大一批碳資產管理服務商,創新市場化節能減排手段,圍繞
碳資產開發管理及交易、綠色低碳投資開發、“雙碳”咨詢及技術服務、綠色金融投資服務等領域,引育一批碳交易、碳資產管理服務公司落戶園區,促進園區企業低碳轉型與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探索完善碳減排綠色金融支撐體系,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聯合園區金融機構,引導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等綠色金融產品及綠色金融服務創新,鼓勵綠色金融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引導園區產業基金等投資向綠色產業、綠色制造企業傾斜,激發企業低碳發展潛能。優化綠色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綠色金融機構和綠色企業在園區集聚,探索開展企業綠色評估制度,推動更多資金流向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為碳減排提供金融支撐。(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環境保護局)
(六)推動建立國際化科技創新交流機制
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創新國際合作模式,打造“國際綠色低碳創新合作中心”等合作載體,多維度、多領域、多渠道引入國際綠色低碳產業項目,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轉化,并加快園區相關產業向國內外輸出技術、產品和服務,全方位支撐創建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園區工作。支持以南瑞集團為代表的智能電網企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力科技創新策源地,持續優化國際化業務布局,推動電力保護控制、智能電力裝備等技術與裝備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深化“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合作交流。用好高端論壇和品牌活動,打通綠色創新項目對接渠道,推動園區綠色低碳創新主體積極參與國際低碳合作項目,形成更多國際低碳合作典型實踐。(責任單位:投資促進局、經濟發展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
六、全民行動
大力推廣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增強節約意識、動員全民參與,推動形成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社會新風尚。
(一)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按不同對象設計差異化特色化宣傳方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活動,走進制造業企業、走進高校、走進研發機構、走進商貿綜合體等,宣傳綠色低碳基礎知識,調動園區群眾參與碳達峰試點的積極性,引導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推動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開發區官方微信、門戶網站、視頻號等新媒體,廣泛宣傳節能降碳知識和政策,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營造節能降碳濃厚氛圍。發揮園區企業黨支部、志愿服務者隊伍等作用,組織開展“黨建+低碳節能”“文明城市+低碳節能”等系列宣傳活動,組織落實好全國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鼓勵市民廣泛參與,不斷培育生態文化,樹立生態道德,持續增強社會公眾的綠色低碳意識。(責任單位:黨群工作部、經濟發展局、環境保護局、城市管理局、開發區工會)
(二)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向園區各單位倡議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促進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激勵措施,大力釋放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新能源汽車、節水器具等綠色消費需求。完善園區節電、節水、節氣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綠色生活行為。(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局、經濟發展局、城市管理局、國土規劃建設局、各直屬單位)
(三)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推動企業將綠色低碳理論融入企業文化,建立健全內部綠色管理制度體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履行節能減排責任,樹立良好綠色品牌,提升綠色創新水平,打造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典范。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協會等社會團體輿論監督作用,督促企業牢固樹立綠色低碳意識,自覺履行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企業服務中心、各直屬單位)
(四)提升管理人員低碳能力
依托園區雙碳專家智庫,組織園區職能部門管理人員、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參加雙碳系列培訓,開展雙碳專題研討,推動園區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低碳能力持續提升。圍繞節能減碳系列主題,開發政策文件解讀、
碳盤查碳核查方法學、碳資產管理體系建立、碳交易與碳資產開發等專項培訓課程,幫助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建立完整全面的雙碳知識體系。開展雙碳實踐指導,加強管理人員實操能力與運營管控能力培養,切實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社會事業局、企業服務中心)
七、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成立園區推進碳達峰工作領導小組,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關于做好碳達峰試點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系統推進碳達峰試點,落實工作分工,常態化跟蹤督查,及時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推動各方形成整體工作合力。重點任務牽頭部門要切實承擔起各領域牽頭抓總職能,制定工作舉措、明確時間節點,扎實推進各領域相關工作開展。(責任單位:辦公室、經濟發展局)
(二)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省、市、區應對氣候變化、節約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綠色發展等方面政策、法規和制度。加大財稅、
價格政策支持,完善綠色產品推廣和消費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相關政策體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社會機構和專家人才相促進的科技創新體系。責任單位:經濟發展局、財政局、環境保護局、科技人才局、國土規劃建設局)
(三)資金保障
持續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設立相關專項資金,積極向上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支持。加快構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綠色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向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節能環保等園區重點綠色產業領域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全面推動金融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財政局、經濟發展局、開發區基金公司)
(四)監督考評
建立健全碳達峰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強化指標分解,定期對各相關部門碳達峰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強化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對碳達峰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鼓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部門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責任單位:社會事業局、紀工委)
(五)宣傳推廣
結合“全民節能行動”“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等主題活動,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營造良好工作氛圍。組織開展政策宣講、標準宣貫、技術交流等全方位、多形式宣傳引導活動,有力支撐和推動園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積極舉辦國內外碳達峰相關高規格活動、論壇、峰會等,搭建高層次交流合作平臺,全力打造園區特色“雙碳”活動品牌,向世界講好園區綠色發展故事。(責任單位:黨群工作部、經濟發展局、環境保護局、高新園(科技人才局)、各直屬單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