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9月20日,2024清華大學
碳中和經濟
論壇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偉倫樓報告廳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圍繞“碳”構建的激勵與稅收等經濟手段是推動能源
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因“雙碳”而興的
新能源、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等產業技術也急需降低成本、謀求更廣闊的下游消納市場。多位與會
專家建言,在
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石化行業還需積極拓展多方合作,算好
碳中和的經濟賬。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馬永生表示,在探索實踐中,中國石化深刻認識到,綠色低碳產業是未來30年最大的長坡賽道。據中國石化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萬濤介紹,近年來中國石化加快構建多能互補格局,2023年油氣產量再創6813萬噸的歷史新高,氫能、地熱、光電產業、生物航煤等賽道也處于領先地位,能源轉型發展之路成績斐然。
然而,當前我國新能源配套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也尚不充分。受經濟結構轉型影響,短期內一擁而上的產能擴張與資金投入容易導致行業供需不平衡問題頻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指出,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亟須建立完善市場機制。
“一方面,我們需要構建
碳市場,并且要把
碳市場的
價格信號傳導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使其自主發揮作用。”白重恩表示,“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增加國內供給的同時強化全球合作,讓我們的太陽能(4.090, -0.02, -0.49%)、風能等產能在全世界進行消納,為全球的綠色轉型作出貢獻。”
“企業和消費者減少
碳排放需要激勵,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投資也需要激勵。”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表示,“建立國家碳定價體系既可以提供以上激勵,又可以為企業應對國際貿易中的
碳排放壁壘問題提供有效手段,是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抓手。強制碳市場能夠為全國目前70%的碳排放權確定價格,并通過產品和服務市場產生溢出效應。”
“碳中和將導致整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的顛覆性變革,有挑戰,也有機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原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黃晶指出,展望未來,國內仍需要市場、技術、政策要一起協同發力、不斷融合。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學技術的作用越顯著,”變不可能為可能“的概率越大。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主任、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我們要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同時也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做出更大的中國貢獻。我們要深度參與全球綠色低碳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推動更多的
清潔能源項目落地,為構建綠色低碳轉型共贏的新模式做出更大貢獻。“
聚焦熱門領域CCUS,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周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協主席李陽分別圍繞海洋與陸上的不同場景,作技術與
案例分享。中國石油(7.910, 0.06, 0.76%)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羅良才表示,目前CCUS產業的主要推動者仍然是傳統油氣企業,但這項技術成本相對較高,為企業帶來壓力。他建議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是推動CCUS規模化、集群化發展;二是開發高效、低能耗的捕集材料,提高運行效率,降低封存成本。
經濟學家、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應邀出席致辭,并作題為”碳中和的核心是要從資源依賴型路徑走向技術創新驅動型經濟“的主題報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中國化學(6.310, -0.17, -2.62%)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鄧兆敬出席論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為石化化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建議
中化新網訊“自2021年以來,石化化工行業累計減少CO2排放約2.3億噸,建成了超過300家綠色工廠、40家綠色化工園區,穩步構建著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發展的產業體系,但目前行業在碳達峰碳中和道路上仍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9月20日在京召開的“2024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作上述表示。
石化化工行業轉型發展存在諸多痛點。李云鵬指出,石化化工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工藝流程復雜,能源使用形式多樣,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多、總量大,目前已形成龐大的碳排放量較大的存量資產和產業布局。同時,業內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工藝、技術裝備也有待成體系突破。如何在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時,保持行業的全球競爭力,持續輸出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動力,破除一些綠色貿易壁壘更是一大難題。
對此,李云鵬提出4條建議。
一是切實做好科技創新。石化化工企業宜結合自身條件、定位,找準科技創新方面的堵點和不足,建立科研管理體系,找準科研方向,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加大科研資源投入。石化企業應增強對標國家科研需求的意識,善于爭取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善于使用科研激勵政策。
二是主動營造公平的環境。我們需要關注
碳足跡管理的底層邏輯,
碳足跡關鍵在于其結論是否被認可。行業需要加強協作,特別是與上下游行業,以碳足跡計算規則和數據庫為切入點,形成互認互信機制,真正把企業雙碳工作成效在碳足跡上體現出來。
三是充分擁抱智能化。我們需要夯實數字化基礎,實現企業內部業務數據集成與協同,以及產業鏈上下游間數據的共享。我們需要強化智能化軟硬件基礎,推進裝置的智能化升級,加強工業軟件開發,注意把積累的經驗知識轉化為模型算法。我們也需要深化數字技術應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石化化工產業技術的融合,探索新場景、新業態的應用。
四是扎實研究和制定好法規制度與標準。建立碳排放雙控制度,需要完善碳排放雙控相關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我們需要將碳排放管控要求納入現行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制度,推動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落實節能降
碳管理要求。企業需要加強能源和碳排放計量器具配備和檢定校準。我們需要加強石化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礎研究工作。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體系建設需要加速,并提高標準制定質量和宣貫力度。
“未來,石化聯合會將持續做好政策解讀和溝通協調,促進行業技術創新,關注相關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和成長,深化國際合作交流,共謀綠色低碳未來。”李云鵬如是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