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的形成過程中,科學與政治互相驅動
碳中和目標是根據《巴黎協定》的1.5℃溫控目標而制定的。回顧國際氣候談判進程,科學與政治的互動一直存在。但是,比較全球2℃溫控目標的形成過程與1.5℃溫控目標的形成過程,科學與政治的互動有很大的不同。
2℃溫控目標提出以前,以歐盟為主導的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上有充分的準備:2006年發布的斯特恩報告從經濟學角度進行了論證,2008年在日本召開的G8峰會達成政治共識,《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討論這一共識,直到2010年坎昆氣候變化大會最終形成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這是一個從科學到政治,再法律化、制度化的過程。
1.5℃溫控目標的形成過程則是相反的。2015年,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談判的最后關頭,為了與小島嶼國家聯盟達成政治妥協,各方同意將1.5℃溫控目標寫入《巴黎協定》。可以說,1.5℃溫控目標的形成過程是先成為政治議題,再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邀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行科學評估,提供咨詢建議。
2018年底,IPCC發布《全球1.5℃增暖特別報告》,比較了2℃和1.5℃兩種不同溫控目標情景下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及實現1.5℃溫控目標需要付出的努力。1.5℃與2℃相差0.5℃,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全球環境損失自然小了許多,但是,實現的難度也增加不少。《全球1.5℃增暖特別報告》的重要結論之一就是,要實現1.5℃溫控目標,全球必須在205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即碳中和。
IPCC是一個科學評估和咨詢機構,不會明確給出1.5℃溫控目標或者全球碳中和目標是否可行的結論,這需要政治家作出政治決斷。現在,國際社會基本不再談及2℃溫控目標,所有的模型研究者都開始研究1.5℃溫控目標,各國的氣候政策目標都在考慮碳中和,這意味著碳中和目標已基本成為全球性的政治共識。在1.5℃溫控目標的形成過程中,總體而言是政治驅動科學,也可以說,政治共識的科學基礎還不夠牢固,社會認知也存在不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