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是一把雙刃劍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極其廣泛深刻的綠色工業革命,必將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綠色發展注入內生動力。”中國銀行風險總監劉堅東指出,這個過程必然會帶來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
劉堅東進一步表示,一方面將催生
清潔能源電動化交通設施制造、節能改造、碳儲技術等諸多領域的巨大發展機遇和投資機會。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帶來的企業成本、利潤以及資金流的變化,將改變現有的財務運營模式。這些變化都會對金融服務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戰。
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劉建軍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窗口偏緊,面臨著更加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需要我們付出更多艱苦的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對于金融機構的轉型發展而言既是一場挑戰,也是一場機遇,總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
談及“雙碳”的挑戰,劉建軍認為,低碳轉型過程中一些高碳企業和項目逐步退出,金融資產質量將承受裂變的壓力,這些行業的違約率可能大幅上升,金融機構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加強氣候轉型風險的前瞻性研判,加快調整發展規劃、業務方向和服務對象,提前謀劃完善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
同時,劉建軍指出,要看到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現狀,必須實事求是,全力處理好降碳和能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來有效應對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伴生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防止過度反應,確保安全降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同樣認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我們都贊同機遇大于挑戰,但是面臨的挑戰有多難?我們可能估計的還有一點不足。”
王文進一步闡述道,首先碳達峰、碳中和的影響涉及失業、社會隔離、全球化的休克等等,甚至還有因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的戰爭。碳中和這場戰爭未來會涉及到大量資金的轉向、標準的設置、國際規則等方方面面的大國博弈。
其次,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準確全面完整貫徹新發展格局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指導意見》明確,未來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到2025年差不多達到20%,2030年達到30%,2060年達到80%。但目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到20%。這就對中國發展形成巨大的碳約束。
“過去我們的發展模式過于依賴的化石能源,即地下能源——煤、鐵礦石、天然氣、石油,此前一直保持在80%的高煤模式。這就意味著未來我們要轉變,實現能源結構的切換,即從過去依賴地下能源,到現在依賴地上能源——風能、太陽能、核能、水能。”王文指出,這么巨大的轉變不是簡簡單單的生活習慣的轉變,涉及生活方式革命、發展方式革命,完全是顛覆性的。因此,要防止短期內運動式減碳出現的挑戰。
最后,王文表示,
碳交易市場是具有非常偉大意義的產業升級,使很多根本完不成碳中和的地方出現了完成的可能性。有一些工業性很強的城市,如山西、河北、內蒙可以通過
碳排放權交易、買
碳排放,進而實現碳中和。但是問題隨之而來,當前
碳價值被嚴重低估,全球市場所謂的
碳市場的開放對接、接軌還沒有形成。
“只有碳價提升以后,成本提升才會有更多的獎勵激勵、懲戒機制去撬動更多產業從事低碳發展。”王文如是說。
談及碳達峰、碳中和的機遇,劉建軍指出,低碳轉型將創造巨大的投融資需求,金融機構將迎來新的業務增長點。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估算,實現碳中和需要累計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每年GDP的2.5%。面對百萬億級的資金缺口,需要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創新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提升綠色金融業務的占比,樹立負責任商業銀行的形象。
“商業銀行要順應綠色革命潮流,抓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帶來的巨大機遇;要主動發揮先導作用,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多渠道滿足綠色金融服務的需求;積極打造綠色金融服務首選銀行,全力支持3060目標的實現。”劉堅東表示。
王文指出:“總而言之,碳中和是一場生活方式、經濟方式的革命,但是我們對于碳中和的意義、細節以及方方面面的著眼點,理解研究還不夠,下一步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深化、理解它的內涵,并且內化為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行動。”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