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金融發展
論壇上,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在《平穩雙碳達標,有待
綠色金融創新》的主題演講中表示,最近一些地方遭遇的拉閘限電事件意味著我們遇到“能源不可能三角”,也提示不能搞運動式、“一 刀切”的減碳,而是要平穩地實現“雙碳”達標,為此
綠色金融要制定明確的、細化的目標。
每日經濟新聞圖
楊再平認為,“雙碳”目標不能沒有金融的支持。碳達峰、
碳中和過程將創造大量的投融資需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2030年前,中國
碳減排需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2060年,每年需投入約3.9萬億元。
在楊再平看來,除了投入總量之外,綠色金融對“雙碳”目標的推動,關鍵是要恰到好處。
要制定明確目標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展望2035年,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多地出現了拉閘限電現象,全國主要電網最高用電負荷明顯高于過去五年同期平均水平。
要平穩地實現“雙碳”達標,楊再平認為,首先要制定明確的目標,有明確的可衡量、可報告、可核查的指標體系,而且要深入到各行各業?;A數據對減排任務如何分解,效績考核以及
碳市場的定價都至關重要,因此必須把基礎數據做實。碳達標的技術通道包括能效提高、能源替換、碳捕獲、產業調整以及數字升級。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4.4%,相當于減少能源消費12.7億噸標準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
不過,202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萬元GDP消耗標準煤)0.49噸,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楊再平認為,這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空間。
“應當讓市場機制傳導‘雙碳’達標產生的壓力。”楊再平表示,大宗商品漲價不往下游傳導,這實際上是有違市場規律的,
清潔能源的成本更高,因此,碳達峰、碳中和所有的成本應該要全社會分攤。
支持金融工具多樣性
在政策層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研究發展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擴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試點范圍,把生態保護補償融資機制與模式創新作為重要
試點內容。
楊再平表示,現階段企業在清潔能源利用開發、
節能減排方面仍然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仍然是綠色金融市場的主力,在信貸支持和風險防范方面具備優勢。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約1.8萬億美元,
綠色債券存量約1250億美元,規模分別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近期,市場主體已發行40多只碳中和債,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要支持金融工具的多樣性,滿足‘雙碳’目標多樣性的需求。”楊再平認為,
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將不斷創新。以歐盟為例,
碳金融產品主要包括
碳期貨、
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融資、碳資產回購式融資、
碳配額托管、綠色結構性存款等。
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碳市場的建設進程也將加速。2017年,全國碳市場建設正式啟動,為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交易提供了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