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各方熱議焦點。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會上透露,目前我國已經成立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制定“1+N”政策體系,將陸續發布頂層設計文件、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政策措施。
應對氣候變化急需資金支持。據聯合國有關機構測算,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全球預計需要近100萬億美元。
面對如此大的資金缺口,解振華表示,首先,發達國家要兌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出資承諾,發揮公共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
綠色金融,推動建立鼓勵
綠色可持續投資的制度設計、政策體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引導社會投資流向低碳領域。同時,還要積極建立國家、區域和全球的
碳市場、碳定價機制,降低減排成本,提高減排力度,促進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通過
碳市場收益分成機制,為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和開展能力建設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以及要確保全球碳市場的環境完整性,防止減排量雙重計算,避免碳泄漏,促進貿易公平。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金融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將發揮重大作用,同時也要引導社會資金進入低碳行業。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表示,“雙碳”戰略是一條又長、又寬、又厚的投資賽道。“‘長’指的是中國是
碳排放大國,也是減碳任務最重的大國;‘寬’指的是大量相關的產業都會不斷地涌現出來;‘厚’指的是,在這個賽道里,有‘矛’和‘盾’的關系,不斷有新的‘矛’出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又會出來新的‘盾’,又需要新的‘矛’來解決。”陳文輝說,“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資本和金融的引導支持。資本需求需要政策引導,這些政策包括財稅政策、金融政策。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綠色金融相關配套政策密集出臺,效果顯著,但與會人士認為,金融業在支持低碳轉型、發展綠色金融,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在解讀《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報告時表示,綠色分類標準、信息披露、壓力測試是綠色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發展綠色金融要進一步夯實基礎。“人民銀行將推動綠色分類標準‘國內統一、國際趨同’。目前國內有發改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三套綠色分類標準,在適用對象、項目范圍、精細程度上存在差異,未來需盡量統一標準。”
朱雋還介紹,今年人民銀行再度擔任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的聯合主席,會同G20各位同仁牽頭起草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近期已經獲得了G20部長會的通過。該路線圖是G20首個關于可持續金融的框架性文件,統籌綠色分類標準、加強氣候信息披露,完善氣候風險管理等五個重點領域,明確了工作方向和措施,將為全球層面引導市場資金支持綠色發展提供重要指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