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斐 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
發展
綠色金融,優化
綠色投資環境,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壯大綠色經濟新動能,可以有效對沖疫情影響,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此為下篇。
來源 | 《當代金融家》雜志2020年第7期,原題為《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若干設想(下)》
強化對風險的測算、緩解和預防控制
氣候變化、環境和資源約束是全球性問題,以綠色理念為指引,推動綠色發展成為我國應對上述問題的主動選擇,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金融機構應深刻認識資源、環境對自身經營和投資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積極踐行綠色金融戰略,加強對風險的測算、緩解和預防控制。
一是強化風險意識,提高金融風險識別能力。將環境風險納入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按照可持續信貸或投資原則、標準等,將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理念融入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愿景、戰略、業務流程、管理制度和文化、能力建設等各個環節,建立環境風險管理長效機制。
二是引導金融機構關注氣候變化引起的轉型風險,把氣候風險納入長期貸款、債券評價體系,推動企業建立“內部碳
價格”。與此同時,金融機構應全面分析“內部碳定價”情景下客戶企業的長期經營前景以及所投資資產的風險狀況,確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降低金融機構資產配置中的戰略性風險。
三是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與社會風險的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探索環境和氣候風險因素影響金融機構穩定性的傳導路徑和測算方法。區分不同風險等級和風險情景,對環境高風險領域的貸款和資產風險敞口進行量化評估,并估計和判斷不同情景下金融機構可能面臨的信用、市場風險和預期損失,將環境和社會風險因素納入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有效提升金融機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為金融產品定價提供衡量環境風險的依據。
四是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和服務方式。首先,銀行業金融機構明確信貸審批的環境標準和要求,提高綠色信貸可操作性,將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納入信貸管理全流程。探索建立項目、企業環境風險的保險機制,發揮其風險分散功能,建立綠色項目合理的投融資風險補償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將綠色金融業務開展成效、環境風險管理情況納入內部績效考核體系,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能力,實現對環境和社會風險的有效管控。其次,建立環境和社會風險預警機制,健全融資主體重大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內部報告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互動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積極穩妥做好風險化解和處置工作。再者,金融機構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建立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常態化溝通機制,引導投資者從長期、可持續角度進行價值投資。
五是加強金融機構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識別、評估和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重要作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有助于相關市場主體提升解決環境、社會和治理問題的效能,在降低金融資產長期配置和經營風險的同時,提高投資效率和盈利能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