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氣候風險分析的發展歷程
2017年,G20綠色金融小組提出了環境和氣候風險向金融風險轉化的分析框架,明確了可能導致各類金融風險的環境和氣候因素及轉化機制。比如,自然災害、水短缺等物理風險會導致物業減值以及農業企業的信用風險和股價下跌等市場風險。轉型風險方面,比如碳稅和
碳價上升會導致高碳企業成本上升,違約概率上升(信用風險)和估值下降(市場風險)。
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在其2017年的報告中正式呼吁金融業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并列舉了全球14個
案例。2017年底,由八國央行發起成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該網絡下設監管工作組、宏觀風險工作組、發展工作組。2019年,NGFS監管工作組啟動了《環境風險分析手冊》和背景報告(Occasional Paper)的編寫工作,報告按風險類別和金融行業進行分類。兩份報告總結了全球30多個金融機構、咨詢公司和學術機構最先進的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方法和
案例,預計于今年7月對外發布。
典型的金融業環境與氣候風險分析包括保險業、資產管理業和銀行業的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保險業負債端的氣候風險分析往往使用災害損失模型和精算模型來測算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率上升對財產損失的影響以及對保險業盈利和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影響。資產管理業有相當一部分資產投資于傳統能源行業和高碳行業,這些資產很有可能會變成擱淺資產或產生減值損失。一些資產管理機構利用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模型測算其氣候風險敞口在不同場景下成為擱淺資產和估值下降的程度。銀行業環境與氣候風險分析方面,國際上已有多個案例。在國內,工商銀行開展了對污染行業信用風險的壓力測試,清華大學綠金中心開展了能源轉型對煤電行業違約率的壓力測試等。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