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哪些投資回報機制,更好地運用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助力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中國環境報:除了完善政府付費或政府可行性缺口補貼機制,還可建立哪些投資回報機制,更好地運用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助力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陳鵬:由于生態環保項目的公益性特點,綠色金融更多投向了
新能源、清潔能源、資源能源節約等領域,污染治理領域占比較低。從近中期來看,要確保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生態環保重點領域。目前,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已儲備一批戰略功能類、股權投資類、子基金類項目80個左右,將對污水處理、垃圾焚燒、危廢處理、清潔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充電樁等十幾個細分行業進行分類支持。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要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國家戰略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投資能力,更好地助力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廣泛地支持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要加快優質項目儲備,盡早發揮效益,積極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管理及基礎制度建設經驗,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發揮好示范作用。
從長遠來看,要完善生態環保項目的投資回報機制。一是完善并落實污染者付費制度。如,《關于完善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收費機制有關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根據成本監審調查情況,按照補償污水處理和運行成本的原則,在綜合考慮地方財力、社會承受能力基礎上,合理制定污水處理費標準,并完善污水處理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要求“到2025年,各地(含縣城及建制鎮)均應調整至補償成本的水平”。二是探索組合開發模式。通過商業性、開發性資源配套及項目捆綁實施,推進生態環保項目與土地開發、生態旅游、生態農業、休閑娛樂、特色小鎮等融合推進,以經營性收益反哺生態環保公益性投入。三是提升區域生態價值轉化能力。據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
案例》,福建省廈門市五緣灣片區開展陸海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保護,提升了生態價值,促進了土地升值溢價。從首次出讓土地的2005年到2019年,扣除土地儲備和生態修復等成本后,區域綜合開發總收益達到100.7億元。2019年,片區內財政總收入較2003年增加了37.7億元左右,占本島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3.7%增長到8.3%。生態環保投入帶來了土地升值和財政收入增加,增強了生態環保投入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