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與碳交易市場兩種定價機制各有優(yōu)缺點
界面新聞:目前有研究表明碳稅和碳交易市場相比,碳稅這種碳定價機制在交易成本上會更小一點,中國現(xiàn)在碳稅的應(yīng)用情況是怎樣的?
張希良:實際上我們國家在碳交易市場建立之初,就對這兩種碳定價機制有過很長時間的討論。我認為說碳市場交易成本高也是一面之詞,因為這里面也要考慮到管理成本。如果我國碳市場把八大行業(yè)都納入后,整個碳市場也只管理8000多家企業(yè),數(shù)量是有限的,但這8000多家企業(yè)的排放量占到了全國總排放量70%以上。從這個方面看,碳市場完全是一種管理成本低、減排效果高的制度安排。
再來看碳稅。首先稅率的選擇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如果稅率太高,根本通不過,目前國內(nèi)碳市場
價格是50元到60元,如果碳稅剛開始就按照這個水平征收,不會被社會接受;但如果稅率太低,也起不到有效的減排的作用。
對于碳稅,它是碳價由政府決定,減排量由市場決定。碳市場正好相反,它的減排量由政府決定,碳價由市場決定,我認為這更符合市場化的特點。碳稅的不確定性在于減排量,而碳市場的不確定性在于價格。如果碳排放總量控制的角度看,碳交易市場是一個更可靠的工具。
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放棄碳稅了,將來碳市場一些沒有覆蓋的行業(yè),比如交通、建筑還有一些其他的行業(yè),我認為也有可應(yīng)用碳稅,未來形成一種混合的碳定價機制。
并且當(dāng)我們的碳市場成熟后,就有了更為合理的碳價,那么在確定碳稅政策時就更加容易了。例如碳稅稅率錨定碳市場的價格,也可以為引入碳稅提供一個好的參考。我認為先碳市場后碳稅,是合理的順序。
界面新聞:有研究提出在
綠色溢價較高的行業(yè),如建材、交通運輸、化工等可以采取碳稅的碳定價方式,而對于
綠色溢價較低的行業(yè)如電力、鋼鐵等,可以采取碳市場的碳定價方式,這是否值得參考?
張希良:我覺得這是是一個理想的想法,但實現(xiàn)起來很困難。因為化工行業(yè)已經(jīng)被納入到碳市場管理中,不可能再把它拿出來。建立碳稅制度從論證到真正實施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很難對我們的碳達峰目標(biāo)起到作用。另外,綠色溢價評估的不確定性較大,不能單憑這樣一個標(biāo)準(zhǔn)來確定哪些行業(yè)采用碳市場哪些行業(yè)采用碳稅,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 本文@內(nèi)/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wǎng)-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