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前,碳排放對于社會各界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事物。對此,交易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杲向期貨日報記者闡述道:“相對于政府強制減排甚至是拉閘限電來實現節能減排,碳交易則是采用市場化機制,在總量限定的情況下,調控每個企業的排放水平。企業在進行碳排放交易時,碳排放邊際成本較低的企業將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通過實施節能改造和清潔生產,其富余的碳排放配額可通過交易獲得經濟收益。相反,碳排放邊際成本較高的企業面對減排,可以選擇購買碳排放配額而不必投入超出社會平均減排成本的代價完成政府減排任務。”
“這一市場機制較好地解決了調動企業減排積極性和社會減排成本過高的問題。”張杲補充道。同時,記者了解到,交易中心自2014年4月2日開市以來,在市場建設、培育,金融創新和生態補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經過三年多的運營,一個運行有效、
價格平穩、功能全面、服務領先、特點突出的碳交易市場已初步形成,各項主要交易指標均居于全國首位。
張杲向記者表示:“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市場參與者和國內外業界的廣泛認可,充分驗證了市場化機制是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帶動產業
綠色升級的可行途徑。”
要兌現更高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各國除了使用行政手段,碳排放交易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可行的市場化手段。同時,記者發現,通過市場這個“第三只手”來節能減排,交易中心的潛心摸索使其走在了前列,多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一是碳交易各項指標持續領先,節能減排初見成效。截至2018年9月底,湖北二級市場累計成交3.21億噸,交易總額74.14億元,占比均超過全國的60%,日均成交量額、連續交易天數、市場參與人數等指標也均居全國首位。市場機制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節能減排,湖北省內控排企業排放總量明顯下降,2014年至2017年間每年的同比排放量分別下降3.1%、6.1%和2.04%,連續三年
履約率100%。”張杲告訴記者。
“二是
碳金融創新領先全國,首創低碳精準扶貧模式。一方面,交易中心充分挖掘市場的融資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交易中心先后與多家銀行簽署了1200億元的
碳金融授信、累計吸引了5支1.2億元
碳基金入市,并率先開展碳資產
托管和碳質押貸款業務,累計規模分別達390萬噸和15.4億元。此外,碳保險、碳現貨遠期、碳眾籌等業務也均屬全國首創。另一方面,交易中心積極探索基于碳市場的生態扶貧模式,推動128個農林類項目開發,其中農村戶用沼氣項目53個,預計每年可為貧困地區增收近千萬元。”張杲進一步說道。
花若盛開蜂自來,多項指標的領先,多項金融創新的先行,讓“湖北模式”獲得了廣泛關注。據張杲介紹,2016年,全國碳交易能力建設中心在湖北揭牌。短短兩年來,交易中心的能力建設服務體系正逐步形成,交易中心先后受邀為10余個省市開展培訓工作,組織培訓會40余場,累計培訓3000余人次,參訓學員覆蓋15個國家、7大排放行業,能力建設工作邁向規范化、規模化。
除張杲所說外,記者發現,隨著湖北碳市場影響力的提升,中美氣候領袖峰會、全球C40峰會、氣候大會等國際
會議多次出現交易中心的身影。通過分享中國碳市場經驗,“全球碳市場看中國”這一理念已成為業界共識。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