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舉辦“中國式現代化的綠水青山之路”生態日主題研討會。研討會上,氣候未來創始人、浙江大學
碳中和客座講師、《
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從量化角度闡述了生態價值量化機制的重要性和機制健全的緊迫性。
賦予“綠水青山”具體的“價值標簽”
汪軍表示,生態價值的體現,本質上依靠區域之間或是行業之間的生態補償。建立生態系統評估體系與核算機制,是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要把生態價值變成基于生態保護的標準化產品,比如REDD+(減少發展中國家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加上森林可持續管理以及保護和加強森林碳儲量),就是將生態價值量化的方法,賦予“綠水青山”具體的“價值標簽”,對全球范圍的生態保護有積極意義。
“一定要是標準化產品才比較容易流通,可量化可交易的標準化產品不僅可以實現一個地區的生態價值,而且全球都可以為了保護該地區的生態價值來買單。”汪軍還補充,“生態價值影響范圍這方面,也需要一個評價機制。就比如說地域范圍,要加上風向或是水流流向的標準,讓影響范圍盡量準確。”
生態保護不僅要靠價值量化機制,還需要全民參與,國家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參與度。
汪軍表示,提高全民參與度,一是公眾觀念要改變,二是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必須營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全民保護生態環境需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另外,目前為止的基礎設施是不夠的,減排這件事需要有反饋,比如說我想要買低碳的產品,現實情況是消費者根本不知道產品的
碳足跡是多少,想要公眾參與的話,我覺得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就是讓公眾能夠了解產品
碳排放數據的碳標簽,這樣公眾才有選擇權。所以,我認為加快建立我國產品的
碳足跡核算規則,加快推進產品碳標簽的推廣才是推動全民參與
碳減排的最佳路徑。”
化石能源“擱淺資產”,值得全社會關注
研討會上,在被問到實現雙碳目標亟需解決的問題時,汪軍提到“擱淺資產”。他指出,全球范圍內,從化石能源時代轉向零碳能源時代不會一蹴而就,中間就會有很多化石能源投資的“擱淺資產”。所謂化石能源的擱淺資產,是指這些資產在投資之初就考慮了數十年的回報周期,但因為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轉型,這些資產大多撐不到預期的回報周期就會停止,這樣就造成了剩余資產的擱淺。這些資產可以是固定資產、專利技術,也可以是一個人的知識。
“化石能源使用減少造成的這部分‘擱淺資產’,怎樣能夠比較平滑地轉移到零碳產業里面去,是值得從各個層面關注的一個問題。對于所有化石能源公司及相關產業的從業者來說,建立底線思維、未雨綢繆總是必要的。”汪軍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