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大痛點在于碳市場價格仍然過低
清新資本創始合伙人胡宇晨曾向36碳表示,全國碳市場的
碳價應該與國內平均降碳成本相當,企業進行碳減排的邊際成本大約是250元-300元人民幣/噸。如果
碳價低于這個價格,大家都會去買碳匯,不會真正投入節能改造。
汪軍也曾表示:“只要碳價足夠高,就不會有人認為企業是在漂綠。”
從企業自身角度而言,選擇減碳策略的優先級很重要。碳抵消應置于企業自身碳減排行為之后,而非首要位置。
汪軍認為,企業至少應該在達到同行碳減排第一梯隊的時候,再去購買碳抵消來中和剩余的碳排放。
當企業在披露自身減碳工作時候,還需注重披露數據的質量,先著眼于自身減排貢獻,再闡述碳抵消項目成果;并對不同減碳項目類型、范圍、時間等信息提供詳細描述。
從這個角度出發,雀巢等品牌選擇放棄產品的碳中和承諾,將原本用于碳抵消的投資資金用于推動自身減排,實際上是承擔了更大的減排責任,屬于積極作為。
如何讓森林中的樹屹立千年而不倒?這很難保證。目前市面上的碳抵消項目仍然充滿諸多不確定性。
但是把減碳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卻是一項可以即刻開始的有效行動。
盡管每一家企業在實現碳中和之前,幾乎都要購買碳抵消,但這應該成為企業盡全力減排之后,最后再去考慮的方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