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碳賬本亮相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綠普惠公司多元化碳普惠機制創新實踐,為世界講述了動員公眾參與
碳減排的中國故事。隨著碳普惠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其影響已不止于示范。
今年以來,碳賬本、碳賬戶、碳積分、
碳幣等一系列時尚新詞頻頻進入公眾視野。推動
綠色生活既“有價”又“有市”,這些新做法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碳普惠。
所謂碳普惠,就是指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鼓勵公眾自愿踐行低碳,對資源占用少或為低碳社會創建作出貢獻的公眾和企業予以激勵,利用市場配置作用達到公眾積極參與
節能減排的目的。
迅速升溫是今年碳普惠的關鍵詞。據不完全統計,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多個城市紛紛因地制宜,開展碳賬戶創新探索。深圳上線國內首個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APP,由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聯合打造的這一應用,提供了一個未來家庭用電減排量可收益的創新模式。經過一定積累后,市民可利用減排量兌換公益權益,也可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上架交易,供高耗能社會團體或企業購買以抵消自身
碳排放。居民以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能夠獲得自由兌換禮品卡、地鐵出行卡等獎勵。
碳普惠創新正在成為銀行間競爭的策略。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布局“個人碳賬戶”。中信銀行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展合作交流,聯合國內專業機構共同研發,推出首個由國內銀行主導的“個人碳賬戶”。其內測版通過用戶授權,自動采集個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數據,并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人碳減排量,以此鼓勵用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此外,建設銀行也有動作,探索運用新技術,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測算建行用戶低碳生活水平,為形成“碳賬本”提供支撐。個人碳賬戶是銀行吸引用戶的策略,也是打造綠色銀行的關鍵之舉,有助于綠色金融更好地與用戶生活場景連接在一起。“雙碳”目標下,減碳信息有可能產生巨大價值。
碳普惠生態圈加速構建,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投身其中。阿里巴巴發布“88碳賬戶”,接入菜鳥、閑魚、餓了么、天貓等APP的碳積分,涵蓋用戶吃、穿、用等生活場景。消費者所得到的碳積分可以兌換無門檻現金紅包等。綠普惠公司探索建立多元碳普惠機制,開發運行第三方數字化底層
平臺,廣泛鏈接眾多碳普惠合作方,實現公眾在“衣食住行游用”等方面的綠色行為量化匯總,形成個人、企業、政府“三位一體”的數字碳賬本,已在北京2022冬奧會“低碳冬奧”“北京綠色生活季”得到應用。
作為新探索,碳普惠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企業和平臺之間互不兼容、應用場景數據分散、碳減排標準不一、個體減排行為重復計算等,妨礙了碳普惠合力的發揮。碳賬戶如何確保碳排放數據監測與測算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如何破解數據歸集面臨的制度與技術難題,以及如何防止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與濫用等深層次問題有待厘清。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持續挖掘全民減排的巨大潛能,恰恰是
低碳經濟激勵制度創新的目的所在。我們有理由相信,熱詞“碳普惠”將改寫你我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