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相關工作地域失衡
此外,地域的錯配也是《報告》調研的成果之一。
碳相關職位在
北京有明顯的集聚效應,在所有職位中占比高達 31.4%。廣東省、上海的崗位數量緊隨其后,相較其他省份遙遙領先。其中,廣東省的職位絕大多數分布于廣州和深圳。除北上廣深外,四川、陜西、江蘇、浙江等省份,大多數職位需求集中在省會城市。
四大一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有所區別。北京碳管理咨詢業務對人才的需求數量明顯高于其他一線城市;廣州的碳市場交易類崗位排名第一。碳中和技術類崗位在廣州和深圳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城市。而上海的“碳中和+”類崗位是其他城市的兩倍以上,總體呈現出更加新穎、綜合性強的特征。
可是在對于求職者的問卷調查中,求職意向地點基本呈現全國均勻分布,北上廣深占比僅略高于其余城市。崗位的分布地點在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高度集聚,在其余省份的分布大幅減少。
工作地點和城市因素高居影響求職者選擇的第二位,進而形成了地域上的供需失衡。
“政策的影響具有高度自洽力,但同時意味著調整力度的偏倚和不可持續,雙碳人才的健康發展必須依賴市場因素的靈活調節,政策只能提供指引,卻不能代替行事。人才要素的流動和聚集主要看人才供需,而薪資是人才供需的價格。”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洞察報告》主創成員方瑞新對華爾街見聞強調。
他的觀點還指出,供給側改革是雙碳人才結構優化的方法,因為行業性的供需失衡是由行業發展的供需失衡決定的,這不僅是一種短期表征,很可能是一種長期狀況。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開放
平臺網絡的建設正進一步加劇著結構性問題,人才尋找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加劇了馬太效應。因此,人才短板雖由需求引起,卻要從供給側進行改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