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 11月1日,由鳳凰衛視、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
北京代表處(WWF)主辦,落基山研究所(RMI)、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C Team)聯合主辦的“零碳使命國際氣候峰會2022”在北京召開,鳳凰網財經進行全程報道。本屆峰會以“
綠色發展,碳路中國”為主題,盛邀近70位政商學界頂級嘉賓,共商低碳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切實有效的有關行動。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 黃達飛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黃達飛向鳳凰網財經表示,從整個市場機制的發展來看,我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個
履約期已經實現了穩健運行,
履約率已經達到了99.5%。對于中國
碳交易市場的后續發展,她認為,隨著相關管理制度的完善,未來幾年會有更多行業參與進來,
碳交易市場的體量會進一步增大。
在交易產品上,一方面,
CCER重啟后將為市場注入一種新的交易產品,也就是通過自愿減排的方式支持綠色項目、綠色投資。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只有現貨,也只有電力行業。相關期貨交易將在條件成熟以后,納入到交易體系里面。這樣一來,企業就會多一些對沖的金融工具,金融機構也會參與到整個
碳市場交易體系里來,為實體經濟的企業提供自己的金融服務。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舉辦啟動儀式,標志著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始上線交易。黃達飛認為,建立碳交易體系、把碳市場做活的最大意義在于:服務全國實現
碳中和目標,實現全社會最低成本的綠色發展模式。
“實際上是通過政府為企業的排放發放一個限制性的配額,同時又提供一種靈活的交易機制,讓企業有動力來減排。這樣一來,企業也可以把自己富余的碳排放量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減低全社會減排的成本。”
最后,她指出,目前我國碳市場還是欠缺交易活躍性、資產的流動性,偏重于履約,缺失于對沖。“下一步我國碳市場的發展,還是可以參考國際上一些比較先進的做法,充分地把這個市場體量做起來。市場做大了,池子做大了,自然就會引入更多的活水。同時也要引入更多的產品類型,讓實體經濟在參與碳交易,參與低碳轉型發展的時候,有一些對沖的工具,同時也可以平滑成本。”
以下為采訪實錄:
鳳凰網財經:關于碳交易市場,我們知道它已經運行了一段時間,您如何評價其運行效果?您之前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是說,市場應該盡早發展完善碳交易機制,引入多元化的產品與參與方為市場注入活力。但目前來看,市場整體的參與度上仍然是以能源類的企業為主。我想問的是,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的機構以及個人參與其中?此外,針對市場上現存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您認為如何在制度上加以完善?
黃達飛:從整個市場機制的發展來看,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個履約期已經實現了一個穩健運行,履約率已經達到了99.5%,這個數據其實說明企業的參與度還是非常高。在數據監管,以及企業參與交易的過程中,企業實現了自身
碳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納管的企業進一步參與到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當中。
您剛剛提到現在市場的參與度還不夠,以及市場的流動性不夠等問題,實際上我們對市場后續(的發展)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展望。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碳排放交易管理制度也已經納入立法計劃。我們相信通過條例的出臺,能夠為碳交易制度給予一定法律上的支撐,讓企業可以更好地參與進來,讓地方的執法更規范化,這樣的話整個碳
交易系統就有了體系上的支撐。
同時,隨著法律依據落實之外,在數據以及質量管控上,不管是國家部委層面,還是地方監管層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能夠預期,隨著這兩方面條件的改善,相關的主管部委會擴張行業的納入。比方說鋼鐵、建材還有其他的一些重點排放行業將會在未來幾年陸續納入碳市場的管制里面,這個市場的體量可能就會增大。
下一步從產品層面,最近我們從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得知, CCER這個體系即將重啟,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部署這些基礎工作。CCER的體系重啟,實際上將為市場注入一種新的交易產品,也就是通過自愿減排的產品來支持綠色項目、綠色投資。
另一方面,就是目前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只有現貨,也只有電力行業。相關的期貨交易將在條件成熟以后,納入到交易體系里面。這樣一來,企業就會多了一些對沖的金融工具,金融機構也會參與到整個碳市場交易體系里來,為實體經濟的企業提供自己的金融服務。
鳳凰網財經:像北京、天津、上海都紛紛建立了關于碳市場交易的一些交易所,這些市場的建立是否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未來我們是否還需要建立更多的類似的市場?第三個就是關于碳交易市場,您覺得它從整體來看,最大的價值應該體現在哪里?當前有哪些體現?
黃達飛:我想這個碳交易體系它最大的價值是,從它的本質來看,就是為了服務全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以及實現全社會低成本的模式。
實際上是通過政府為企業的排放發放一個限制性的配額,同時又提供一種靈活的交易機制,讓企業有動力來減排。這樣一來,企業也可以把自己富余的碳排放量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減低全社會減排的成本。
把這個碳市場做活,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意義在于:現在我們在投資一些綠色的項目、綠色的領域,感覺可能成本偏高、有些商業方面的不確定性,也存在期限錯配的現象。那用什么東西來鼓勵投資者,讓他們把資金投向低碳領域呢?實際上
碳價就是一個很好的“錨”。可以用
碳價來平衡綠色資產的溢價,從而實現把資本市場的資金引流向低碳發展的領域。
鳳凰網財經:您認為相較于國外,我們的碳交易市場存在哪些特征?我們應該如何把這些特征轉化成優勢,更好地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黃達飛:我國碳市場目前屬于一個初期階段,因此它只有電力行業,也只有現貨一個品種的交易模式。跟國際上主流的碳市場相比,相對來說還是欠缺交易活躍性,或者資產的流動性,
碳配額交易偏重于履約,整體上缺失風險管理方案和
價格對沖工具。
我個人認為,下一步我國碳市場的發展,還是可以參考國際上一些比較先進的做法,充分地把這個市場體量做起來。用資本市場的思路來助力碳市場發展壯大,池子做大了,自然就會引入更多的活水。同時也要引入更多的產品類型,讓實體經濟在參與碳交易,參與低碳轉型發展的時候,有一些對沖的工具,同時也可以平滑成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