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數據化是實現碳中和的第一步
沒有量化就沒有碳管理。這是碳管理行業的根基,也是碳阻跡創業第一天開始就奉行的原則。我們相信沒有科學的碳管理,就不可能實現碳中和。
剛剛加入碳阻跡的國際碳管理資深專家Gregor Pecnik也帶來了他的分享,他認為數據質量是企業碳管理的根基,企業應加強Scope3的數據管理(盡可能獲得一手數據),注重供應鏈的碳管理以及通過軟件工具來提高效率,管理碳足跡是大勢所趨。
碳管理的根基是碳排放計算,這也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的話題。在碳排放計算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問題,企業界也普遍反映碳排放計算存在諸多痛點,我們也總結出幾個核心痛點問題或者現象:
第一點,碳足跡標準缺失。尤其產品碳足跡計算的標準還是以國外為主,所以本土化標準的落地有很大空間。目前看到可喜的現象是無論國家層面、協會還是企業都在積極推動產品碳足跡標準的制定。上個月生態環境部氣候司李高司長帶隊來碳阻跡調研時,著重也談了國內產品碳足跡的發展以及跟國際接軌的問題,表示國家也成立了專門團隊在加速推進這項工作。
另外還有一些行業協會,例如中國電子節能協會3年前就在推動電子電器產品碳足跡團體標準以及
碳標簽相關的工作,碳阻跡團隊也深度參與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李鵬秘書長看到這里可以在評論區回應一下哈)。
第二點,重復計算。大家平時會用到一些出行
平臺,在每一個出行
平臺都可以獲得對應的綠色的積分,但是人的低碳行為是只有一次。換言之,一次低碳行為可以在不同的平臺重復獲得積分,所以在整個社會產生了明顯的重復計算。
當然,有一些地方采取創新的措施來應對重復計算問題。例如,北京市政府建立了一個MaaS平臺,用戶在某個平臺上獲取碳減排積分之后,會自動跟這個MaaS平臺進行一個數據的互通,用戶在別的平臺上獲得碳積分的時候就會自動被識別出來,因而就無法重復獲得對應的碳減排帶來的收益。此外,另一個存在重復計算問題的是綠電使用。綠電如果被某些企業采購用于碳中和后,原則上這部分新能源就不能用于到當地電網碳排放因子的加權中,否則也存在重復計算。
第三點,碳排放因子。這個是很多同仁們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借此機會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觀點。碳排放因子是企業進行碳管理的基礎設施,這里面包括企業組織層面會用到的國家或者國際機構發布的一些碳排放因子,也包括計算產品碳足跡,像國際的一些LCA數據庫的排放因子,正好Ecoinvent在大會前也發來了他們的賀信,祝賀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