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之一。本文從氣候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著手,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多樣性和嚴峻性。結合人類社會活動與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與關系,提出了人類社會與氣候變化共生存的范式,并依據此范式,對應對氣候風險的全球機制提出幾點建議。
引言
當今全球政治經濟快速發展,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氣候變化風險加劇了這一大變局。氣候條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亦是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尺度來看,氣候都存在著明顯的多樣性特征。因此,人類自從地球上誕生以來,就與氣候的多樣性共同生存,相互影響。大量考古和文字歷史記錄表明,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始終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空間與時間尺度下,氣候與人類及其活動的相互影響程度呈現不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日趨明顯,其影響不但在空間范圍上從局地擴展到全球尺度,對氣候變化速率的影響更是過去四十萬年所沒有的。1951-2018年,我國地表氣溫顯著上升,平均增溫速率達0.24℃/10年。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1961-2018年我國氣象站觀測到的暴雨日數占比全年日數的比例呈明顯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3.8%。1961-2018年,我國發生了178次區域性氣象干旱事件,呈上升趨勢,其中極端干旱事件16次,嚴重干旱事件37次,中度干旱事件73次 。根據《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綠皮書中記錄,1984-2018年我國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呈現快速增加態勢,以2018年市值計算,1984-2018年我國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894.5億元/年,其中1991、1994、1995、1997、2010、2013和2016年的損失均超過了5500億元,1996和1998年甚至超過了8000億元。1984-2018年我國城市氣象災害損失也呈快速增加態勢,以2018年市值計算,1984-2018年我國城市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894.5億元/年。從農作物受災來看,200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分別高達3429.6萬公頃和373.6萬公頃,其中在氣候巨災發生年份損失更大,例如2007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分別高達4961.4萬公頃和579.8萬公頃。從人口災情來看,200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年均受災人口和死亡人口分別高達2.67億人和1871人。由此可以,因氣候變化所引發的各類災害形勢嚴峻,防范氣候巨災刻不容緩。整個世界正在感受到影響人類與氣候共生存的風險在增加,這與人類追求“天地人和”與“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目標相背離。為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防范目前人類還難以應對的災害風險,需要對氣候變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梳理和分析,這不僅有助于公眾和決策者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而且對于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