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由于各自所處地理位置以及產業結構不同,所面臨的
碳減排方面的任務也會不一樣,我覺得它們都應該認清自己,也就是從城市的特點出發,來思考自己發展的路徑。”復旦大學-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偉林說。
周偉林是在2日舉行的第二期“碳講堂”上作出上述表述,本期“碳講堂”主題為“
綠色高質量發展|區域碳減排之路”。繼首期探討
綠色建筑如何點“碳”成金后,本期“碳講堂”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有效緩解能源資源和綠色技術在區域分布上的供需背離矛盾,將“碳達峰”“
碳中和”與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有機統一。
周偉林舉例道,浙江湖州原先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錯過了工業化發展機遇期后,反而留下了綠水青山,在此情況下,湖州認清并發揮了自己的特色,將投入放在生活休閑等相關產業方面,后面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2020年,中國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不僅要克服能源資源稟賦、低碳技術區域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同時也要求區域協同低碳發展。
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表示,雙碳目標已經深入人心,但各個地方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要變成“碳運動”“碳沖鋒”,而是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產制宜發展。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
綠色建筑及
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譚洪衛指出,節能環保跟經濟發展并非完全對立,節能環保倒逼城市產業轉型,從而推進區域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杜歡政眼中,每座城市都擁有豐富的“城市礦產”,“我們的資源從地底下、從田地里、從深山中匯聚到城市里,同時這也讓城市成為一個特大型廢棄物生產工廠,報廢的塑料是城市油田,報廢的廢紙是城市森林……利用好這些,也會帶來一個新的產業,即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在“城市礦產”概念下,杜歡政提倡“要讓來自大地的,回到大地;來自產品的,回到產品”。在此情形下,構建一個既循環又經濟的體系變得十分關鍵,杜歡政說:“我們要構建一個閉環體系,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到材料端,到回收端,再到應用端,分門類、分品種、分場景構建廢物循環系統,這才能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經濟體系。”
細分到建筑領域,作為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專項的踐行者,上海浦東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在龍陽路交通樞紐中片區04街坊商業辦公項目、北蔡楔形綠地項目中表現十分亮眼。
龍陽路交通樞紐中片區04街坊商業辦公項目中,上海浦東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人本化、零碳化、數字化”為原則,強化規劃、建造、運行全過程全要素管控,圍繞“街區近零碳核算方法—綜合調控關鍵技術—數字孿生系統
平臺”,為高密度街區提供近零排放關鍵技術體系和數字調控
平臺,推動上海及全國同類型項目的高品質提質增效和零碳化建設運營。
談及如何因城施策,上海浦東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項目開發二部總經理胡斌表示,“在項目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從前期開發,到材料應用、技術應用和產品應用,就要把減碳理念貫穿始終,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減碳和降碳目標。”
周偉林強調,每個城市發展都有自己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產業發展要求,如果一個城市的某一產業能夠在減碳中做到全行業最優,每一個城市都能因城施策,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高質量發展,那么區域的碳減排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我國的雙碳目標實現指日可待。(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