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大力推動節能減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景美、人和”的最美長沙,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33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的通知》(發改環資〔2021〕1310號)、《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湘政發〔2022〕16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強目標責任管理,強化各重點領域節能工作措施,確保完成“十四五”節能減排目標,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全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為22400噸、1450噸、3030噸、5878噸。重點領域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二氧化
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
二、重點工程
(一)重點行業綠色升級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5%,新建大型數據中心PUE值低于1.3,重點行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完成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40家,新增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等綠色制造示范的數量50家(種)以上。
2.重點任務:重點推進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和裝配式建筑等優勢產業全面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深化人工智能、區塊鏈、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應用,支持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多層級的工業互聯網
平臺。強化工業清潔生產,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推進工業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生態環境部門、發展改革部門依法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進一步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一批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綠色工廠,構建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的綠色供應鏈體系。強化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通過優化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用能結構多樣化、應用綠色先進技術等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縣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園區節能環保提升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并持續鞏固改造成果,園區節能環保水平進一步提升。
2.重點任務:推動工業企業在園區集聚發展,鼓勵園區利用產業集聚優勢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降低企業制造經營成本。持續優化園區能源結構,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實施以電代煤。大力培育天然氣企業用戶市場,全面開拓天然氣消費市場,支持省級以上園區建設智慧綜合能源站項目,實現園區集中供熱、供電,推動能源梯級利用,鼓勵在園區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強化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
試點工作,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與再生資源回收加工企業合作,推動廢舊動力電池等固廢回收中心建設,推動揮發性有機物、電鍍廢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推動園區循環經濟發展,鼓勵園區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提高資源產出率,鞏固園區現有循環化改造成果。(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城鎮綠色節能改造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100%執行
綠色建筑標準,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8%,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方式。
2.重點任務:全面落實建筑強制性節能標準,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平均設計能耗水平應在2016年執行的節能設計標準基礎上分別降低30%、20%。積極布局開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試點示范。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完善綠色建筑管理制度,促進綠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落實。加強綠色建筑適宜技術研究和配套標準體系建設,規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實現綠色建筑在全市新建建筑中全覆蓋。積極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廣應用新型綠色建材和先進節能改造措施,探索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推動建筑用能清潔化發展,強化淺層地熱、太陽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多種
清潔能源在全市熱力供應中的規模化應用。提升用能設備能效水平,圍繞大型公共建筑、商務辦公樓宇等建筑,開展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行動,優化負荷供需匹配,推廣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等先進綠色技術應用,大幅提升制冷系統能效水平。(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交通物流節能減排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電動汽車保有量突破23萬輛,新增純電動公交車比例達100%,純電動公交車占比達到75%以上,公共充電樁保有量達3.6萬個以上,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下降3.2%。
2.重點任務: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電動汽車和共享自行車專用停車位、“停車+換乘”(P+R)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港口機場岸電建設,重點推動長沙黃花機場改擴建工程綠色能源項目建設。大力提升
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加速推動電力、氫能等
新能源在城市公交、道路貨運、私人交通、專業用車等領域應用。促進多式聯運快速發展,持續深化長沙港與城陵磯港等沿江港口合作與聯動,依托“空港+鐵路”建設空鐵聯運樞紐,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進園區、進港區,創新聯運機制與服務流程。發展智慧交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術構建綜合智慧交通平臺,積極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積極推進綠色物流發展,支持物流企業開展綠色倉庫認證,推廣物流標準化建設,促進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倡導綠色快遞,推動市內跨境電商、郵政快遞企業選購使用獲得綠色認證的快遞包裝產品。(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府物流口岸辦、市數據資源局、市重大交通設施建設事務中心、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農業可再生能源項目比重進一步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80%,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均穩定在93%,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以上,綠色防控、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55%、45%,全面形成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體系。
2.重點任務:加快推動鄉村用能結構轉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開展和應用,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新型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強化農村電網建設,提升終端電氣化覆蓋面。全面提高農用電動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和漁船使用占比,鼓勵在農村開展適宜節能技術、推進綠色農房建設,促進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化學農藥減量替代,推廣應用二氧化碳氣肥、增匯型農業等新技術。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鞏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的成效,推廣沼液資源化利用,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的可持續發展。(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公共機構能效提升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較2020年下降5%,人均綜合能耗較2020年下降6%,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量較2020年下降7%。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遴選一批國家級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
2.重點任務:重點推動公共機構建筑有序實施節能改造,加快既有公共機構建筑圍護結構、供能、照明、通風等設施設備節能改造。實施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大力推動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光伏+儲能”項目建設。鼓勵公共機構采用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步開展能耗定額管理、碳排放量統計等工作,抓好能耗數據上報、審核與分析工作。推動黨政機關、公共機構進一步提高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等公共設施覆蓋比例。深化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機構終端能源利用效率,發揮公共機構節能示范和低碳引領作用。(市機關事務局牽頭負責)
(七)重點區域污染物減排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完成省級下達指標,細顆粒物(PM2.5)濃度不高于省級下達指標;地表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于Ⅱ類。
2.重點任務: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精準施策治理PM2.5和臭氧污染,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蹤研究項目,制定市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對策及建議。加強污染管控措施,持續削減各項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的減排量完成省級下達指標,強化聯防聯控機制建設。提高水環境治理效能,高標準推進金霞(二期)等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建設,對全市存量污水處理廠進行系統化整治,提高氮磷去除率,推進實施管網排查改造、雨污分流和工程疏干排水清退、溯源執法等重點措施。加大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整治力度,規范設置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口,建立園區水環境管理“一園一檔”。加強“一江六河一湖”污染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程
1.主要目標:2025年前全市煤炭消費總量達峰并逐步下降,2030年前煤炭消費量進一步壓減,煤炭消費基本集中在發電、建材等少數重點企業。
2.重點任務:有力有效有序壓減煤炭消費總量,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優化煤炭消費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快長沙電廠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和節能降耗改造“三改聯動”,有序推動煤電定位從支撐性電源向調節性電源轉型。推進水泥等涉煤行業開展對標技改,逐步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加大對用煤企業的實時能耗監測,減少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市企業工藝用煤。嚴格落實涉煤項目能耗準入標準,新建、改擴建煤炭利用項目,應對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領域標桿水平建設實施,并實行煤炭減量替代。以防治大氣污染工作為抓手,鞏固散煤治理成果,主城區全面完成清潔能源替代工程,適時擴大全市散煤禁燃區域,確保禁燃區散煤始終處于動態清零狀態。(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溶劑型工業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別完成省級下達指標,溶劑型膠粘劑使用量完成省級下達指標。
2.重點任務:深化重點工業行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綜合治理,完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監測網絡,持續推進低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實施工業企業“一企一策”,加強末端治理能力,加大無組織排放的管控。加強油氣污染治理,依法加大對各類油品質量的執法監管,加大對非法加油站和劣質油品的打擊力度,完成中心城區油氣三次回收改造。嚴控露天噴涂、刷漆等行為。特殊時段開展錯峰生產。加強科技支撐,利用在線監測、走航、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幫助精準查找污染源頭。(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工程
1.主要目標:到2025年,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城市(含縣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建制鄉鎮集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85%、9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50%。
2.重點任務:深入推進城鎮雨污分流與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強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全面填補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基本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確保有害垃圾和廚余垃圾單獨投放,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設施基本覆蓋并穩定運行。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動資源化利用產品廣泛應用。(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健全機制
(一)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堅持節約優先,嚴格控制能源消費強度,增加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加強能耗雙控政策與碳排放總量和碳強度目標任務的銜接。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目標分解,根據省級主管部門向我市分解下達的能耗雙控五年目標,綜合考慮地區發展、能耗現狀、節能潛力和“十三五”目標完成情況等因素,科學分解落實各區縣(市)及重點園區能耗雙控五年約束性指標,對各區縣(市)、重點園區“十四五”能耗強度降低實行基本目標和激勵目標雙目標管理。“十四五”期間各區縣(市)、重點園區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雙控考核。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制度,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指標“收支”管理,加強用能預算管理與能耗雙控目標責任考核的銜接,實現能源優化配置和精細化管控。(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嚴格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作為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結構優化調整、提升環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根據上級要求,落實完成總量減排指標,推進總量指標控制與排污許可、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等制度銜接。(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三)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工作要求和《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強“兩高”項目節能審查的通知》(湘發改環資〔2022〕163號)要求,強化新上項目可行性和必要性論證,落實涉煤項目等量替代要求。進一步規范新建、改擴建項目節能審查,對標行業先進水平,嚴格項目準入門檻。重點監測“兩高”項目建設進度,落實竣工驗收流程。強化“兩高”項目節能監察,對未履行節能審查或節能審查未獲通過就擅自開工建設的在建項目,依法責令停止建設或停止生產、使用,限期改造。對違反產業政策、違規審批和建設的存量項目從嚴查處,依法依規關停退出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政府金融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節能減排經濟政策。加大市級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加快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和能力建設,研究對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等級地區的獎勵政策。推廣節能環保服務政府采購,進一步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覆蓋范圍,落實節能環保產品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推動以碳排放權、排污權和節能項目收益權等為抵(質)押的綠色信貸發放,鼓勵企業用好
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引導合作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綠色產業企業增信擔保業務增量降費。積極支持發行
綠色債券,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公司債、綠色企業債、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等
綠色債券,支持節能減排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推進環境高風險領域企業投保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完善
價格收費政策,嚴格落實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機制和落后“兩高”企業電價上浮政策。完善污水處理激勵約束機制和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具備條件的城市近郊區探索建立受益農戶污水處理付費機制。(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廣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積極爭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鼓勵有條件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綠色電力和綠色證書市場交易。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優先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和能耗低、污染少的優勢產業合理用電需求,重點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企業用電。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實財政、稅收和金融扶持政策,推動專業化節能咨詢服務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碳排放統計,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
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嚴格執行能效標識管理制度,組織開展能效標識監督檢查。落實國家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推進綠色產品認證,完善綠色園區、綠色商場、綠色賓館、綠色飯店、綠色景區等綠色服務評價辦法,推進第三方節能
低碳環保產品認證。(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統計監測能力建設。嚴格落實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健全區域和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基礎統計報表制度,健全全市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領域能源計量、統計、監測制度體系和能源消費統計指標體系。強化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服務功能,推動能源統計信息資源共享。加強統計基層隊伍建設和信息化體系建設,定期開展統計人員業務培訓,強化統計數據審核力度,防范統計造假,提升統計數據質量。(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壯大節能減排人才隊伍。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完善市、縣兩級節能監察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各級節能監察機構、用能單位的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重點用能單位按要求設置能源管理崗位和負責人,強化培訓。積極創建城市能源計量建設示范,開展計量檢測、能效計量比對等節能服務活動,加強能源計量技術服務和能源計量審查。優化污染源統計調查范圍,構建覆蓋排污許可持證單位的固定污染源監測體系,加強工業園區污染源監測,推動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控監測設施。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通信技術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應用。(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保持緊密協同,明確目標責任,落實工作方案,確保完成“十四五”節能減排各項任務。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節能減排工作負總責,主要負責同志為第一責任人,要將本地區節能減排目標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及年度計劃充分銜接,科學明確有關部門和重點單位責任。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要加強統籌協調,做好工作指導,推動任務有序有效落實,及時防范化解風險,重大情況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報告。(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監督考核。完善節能減排考核辦法,重點落實能耗雙控考核措施,增加能耗強度降低目標指標考核權重,區縣(市)人民政府、重點園區管委會每年要向市人民政府報告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有關部門每年要向市人民政府報告節能減排措施落實情況。科學運用考核結果,優化考核頻次,對工作成效顯著的地區加強激勵,對工作不力的地區加強督促指導,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壓實減排工作責任。(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委組織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全民行動。積極踐行全民綠色生活方式,推行綠色消費,倡導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營造綠色低碳社會風尚。加強宣傳引導,組織開展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多渠道宣傳節能減排法規、標準和知識。暢通群眾參與生態環境監督渠道,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開展節能減排自愿承諾,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公眾自覺履行節能減排責任。積極創建生態縣市、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形成全民保護環境、共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良好局面。(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機關事務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