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指數越高,減排越顯著?
高產水稻品種“促進耕層增氧—激活土壤氧化菌—促進甲烷氧化”的減排機制被揭示,意味著“魚與熊掌,亦可兼得”。
那么,第二條途徑——以提高水稻收獲指數來獲得高產的同時實現減排,可行嗎?
張衛建在《自然》雜志上閱讀到一篇研究文章,其認為通過提高收獲指數,減少光合產物向地下輸入,能顯著降低甲烷排放,是高產低
碳排放的品種選育之路。
但他帶領團隊發現,收獲指數變化對甲烷排放的影響只在水稻后期顯著,而此期排放的甲烷不到全生育期總量的20%;另外,收獲指數提高只在長期淹水稻田有減排效果,減排潛力只有4.4%,而目前全生育期淹水的稻田占稻田總面積不足30%。
“也就是說,通過提高收獲指數實現甲烷減排的潛力非常有限。”張俊說道,不過,收獲指數提高可能減少下一季稻草還田量,的確存在一定的減排潛力。
2018年12月,該團隊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稱,現代水稻高產品種收獲指數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約0.55),進一步大幅提升的難度非常大。因此,僅靠提高現代品種的收獲指數,很難實現水稻單產的大幅度提升和稻田甲烷排放的顯著減少。
“在水稻復種指數持續下降、稻田面積難以增加、收獲指數已近高限等多重壓力下,通過品種改良和農藝創新,實現水稻單產的持續穩定增長,是確保我國‘口糧絕對安全’的根本途徑。”張衛建認為,高產低排放的品種選育和稻作創新需要新智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