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也能減碳。21日,位于嘉善縣西塘鎮的竹小匯低碳智慧農田示范方項目首次揭開神秘面紗:水稻生長、精準灌排、水稻
碳排放等模型算法為這塊約400畝的核心農田裝上了“智能大腦”,多種立體物聯傳感設備、厘米級的高精準定位以及無人化操作,讓水稻全過程管理有了“千里眼”“順風耳”“機械手”。據測算,在不減產的前提下,這塊田可以實現稻田
碳排放較傳統模式減少逾20%。
毗鄰西塘鎮祥符蕩,該項目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首塊低碳智慧農田示范方。這項低碳稻作技術由中國水稻研究所和阿里云聯合研發。中國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王丹英告訴記者,以甲烷形態為主的碳排放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占稻田碳排放總量的60%,是減排的重中之重。而水稻所一項研發較為成熟的技術——水稻好氧灌溉技術,可以通過優化灌溉的方式來改變水稻根際氧環境,從而減少稻田甲烷排放。
眼下,這片6月種植的“禾香優1號”單季稻正處于抽穗灌漿初期。田埂旁的數字大屏上,低碳稻田數字孿生
平臺可以精準“照顧”每一塊水稻田,查看它的水位線狀況并精準灌排。
“以前這400畝稻田,需要四五名工人巡田、手動放水,現在,我只需要根據水稻生長階段設置好相應的水位線標準,系統就能自動調整每塊田的進出水量。”智慧農田示范方項目運營方、浙農集團相關負責人孫利利說,目前,“智慧田”的畝均用水量已從原先的400方左右降至約230方。
“我們的設備站可以實時觀測農田小氣候,提供溫濕度、降水、水質、溫室氣體排放等數據的觀測,這些數據都匯集到中國水稻研究所的
專家那里,以便對技術方案進行迭代升級。”阿里云工程師史同鑫介紹,平臺還集成了水、氣、土三個在線自動檢測體系,由“云數字化”系統來指導水稻種植。采用新技術方案后,“智慧田”的甲烷排放較傳統模式減少30%以上。
據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測算,引入低碳稻作技術,1畝稻田甲烷排放可降低6公斤左右,按照甲烷和二氧化碳當量1∶25的比例,能夠少排大概150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
記者了解到,這400畝核心地塊的嘗試將很快輻射至周邊1500畝農田,中國水稻研究所、阿里云、浙農集團將進一步擴大技術適用范圍,助力農業低碳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