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9月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
論文,可持續的海產品能夠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為滿足人口規模的增長,全球人類飲食需要在更具營養的同時減少氣候足跡。人們已知海產品是良好的蛋白、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來源,此前的研究表明,在飲食中用海產品替代肉類有著潛在的環境益處。然而,試圖降低氣候排放的未來飲食策略通常促進的是基于植物的“
綠色”飲食,忽略了基于海產的“藍色”飲食潛力。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達爾豪斯大學Peter Tyedmers、哥德堡市瑞典研究院Elinor Hallstr?m和同事,從2015年的大范圍漁業及水產養殖來源中,分析了全球重要野捕和養殖來源海產品的營養密度和氣候影響。
他們發現,野外捕撈的鮭魚、鯡魚、鯖魚和鳀魚,以及養殖的貽貝和牡蠣,在相同營養價值下氣候影響最低。經分析的海產品中,有一半營養密度高于牛肉、豬肉和雞肉,而溫室氣體排放則較之更低。生產和捕獲方法的差異會給每一物種的氣候影響帶來很大不同。作者建議,為進一步降低排放,漁業應采用節能高效的捕撈技術,重建枯竭的種群,同時養殖更多未被食用的魚類和貝類,并找出更多對氣候友好的魚飼料來源。
這項研究專注于溫室氣體排放,而非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但這些發現仍凸顯出海產品提供有益氣候的可持續且富含營養食物來源的可能性。研究人員認為,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和欠佳飲食的政策應促進可持續的海產品消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