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碳排放量的精準計算仍是難點
那么,未來碳排放數字化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張亞龍認為,未來的趨勢是構建一套行為數字系統,這個系統的搭建是基于數字基建能力,需要有數字的不斷導入和積累,這個過程預計需要3~5年。
“因此,當務之急是對大眾的市場教育,讓大眾有更多的減碳行為,而改變則意味著數字集成。”張亞龍表示。
在張亞龍看來,碳排放數字化這一套系統運行以后,數據邏輯會更完善,再優化方法論,就可以正式由政府來推進。未來再通過運營去形成真正有用的方法,通過
方法學撬動資本市場,形成真正的交易閉環。
最后,談及碳排放數字化搭建的難點,張亞龍稱要考慮當下中國社會排碳的特點。受工藝限制,現在的工業排碳量居高不下,這是第一個難點;第二個難點是全生命周期的數字模型不夠精準,從原料到最后變成廢棄物,整個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監測能力還很弱,核心問題就是供應鏈的碳排放量很難算。
從與張亞龍的對話中能感受到,目前中國的碳排放供應鏈傳導機制發展十分艱難,而這正是行業減碳的關鍵。張亞龍表示,行業的供應能力不能達到減碳目標,企業也無可奈何。然而,一旦有企業實現減碳,行業內的其他企業會迅速響應,沒有實現的企業會被淘汰。
“減碳會導致產業鏈發生一次變革。”張亞龍最后總結道。
【張亞龍個人簡介】
張亞龍,理學博士,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雙碳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零碳學院院長,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科創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山西省可持續發展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外導師,騰訊創業導師,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碳中和委員會專家,暨南大學—南方周末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理事,深圳可持續發展國際智庫成員,中歐—深圳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心主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智庫專家,PRME(中國)委員會委員,獲“深圳市十大青年領袖”榮譽稱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