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首批碳達峰
試點名單近日公布,包含25個城市和10個園區,江蘇的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地入選。
在低碳發展成為主流的大背景下,全省各地都試圖將發展底色越繪越綠,為什么只有這3個地方入選此次名單?記者了解到,此次名單充分考慮不同試點的區位特點、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確定試點建設目標和任務,探索多元化
綠色低碳轉型路徑。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要“試”的,其實就是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而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和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探路的過程中各具特色,它們有機會為全國提供一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風光互補”,資源產業雙向奔赴
黃海之畔,一座座“風車”隨風轉動,一排排光伏電板熠熠生輝,綠能澎湃。在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名單中,鹽城是江蘇省唯一試點城市,素以“綠能”聞名的鹽城,在蹚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時到底“試”出了什么?
一組數據給出了提示:截至2023年10月底,鹽城
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61.9萬千瓦,總裝機、風電裝機、光伏裝機規模分別占江蘇省22%、41.5%、10.7%,規模均列全省第一。試點,首先要因地制宜。鹽城市委書記周斌介紹,鹽城是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城市,發展海上
新能源,鹽城具有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數據顯示,鹽城沿海風能資源富集,100米高度年均風速超過7.6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小時—3600小時,是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
再好的資源稟賦,也離不開成熟配套的支撐,鹽城作為試點,是要“試”出一條產業聚集之路。當前,鹽城正全力打造世界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全國晶硅光伏產業集群、沿海綠色氫能產業集群和長三角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由此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現“雙碳”行動力的一扇重要窗口。
走進位于鹽城東臺市的“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海灘上“風車”林立,其下光伏板鱗次櫛比,魚蝦在光伏板下嬉戲游弋。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發電、下有水產養殖,壯麗的產業景觀為沿海灘涂增添了一道亮色。該基地自建成以來,年均發電量近1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消耗4萬噸標煤。基地利用“風光效應”最大限度實現低
碳減排,同時沿海大面積灘涂得到有效利用,近海養殖業效益提高。
10月7日,首臺100%國產化大風機——遠景能源最新海上低風速樣機在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下線。該系列機型是適合江蘇、山東、浙江等海域的最佳機型,助力客戶獲取更優度電成本。“從2013年豎立首臺海上風機到2023年實現大風機100%國產化,公司花了10年時間。”遠景能源相關負責人介紹。
另一組數據,也佐證了鹽城在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領域的試點作用。目前,鹽城在風電裝備領域集聚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海上風電整機產能約占全國40%,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光伏行業全國前10強企業有8家在鹽城投資,硅片產能53GW/年,光伏電池片產能73.2GW/年,光伏組件產能95.3GW/年,綜合產能位居中國城市第一位。
“下一步,鹽城將緊緊圍繞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生態、綠色宜居四個‘綠色鹽城’建設,構筑綠色發展‘新優勢’。”鹽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鹽城將打造全國領先的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示范基地,打造百萬千瓦光伏綜合利用基地,集聚綠色低碳“新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氫能儲能等未來產業,做大做強動力電池及儲能、晶硅光伏等綠色產業鏈,打造綠色轉型“新
平臺”。
鋪路搭橋,激發企業參與熱情
“一張藍圖繪到底”,蘇州工業園區經過29年發展,由蘇州城東的一片水蕩崛起為一座現代化高科技園區,開放程度、創新濃度、經濟密度居全國前列。在綠色低碳發展上,記者發現,作為首批試點,園區在機制和平臺的探索處于領先地位。
“有了碳普惠體系,我們光伏項目除了賣電,還能通過自愿減排交易賣碳,實現電收益和碳收益的疊加。”一年前,全國首個市場化碳普惠交易體系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啟用,蘇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劍俊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介紹,通過碳普惠交易,企業每年大概增加數十萬元左右的收入,更有動力在更多公共建筑領域投資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為“雙碳”目標落地貢獻力量。
以分布式光伏為切入點,蘇州工業園區圍繞碳減排量的認證、交易與使用,建立起一套區域級的市場化碳減排交易體系,為碳減排供需雙方架起橋梁。截至今年10月,蘇州碳普惠智能服務平臺注冊用戶64戶,審定核發基于光伏數據的減排量超33717噸,成交總量為6422噸,在途交易碳減排規模超2萬噸。
引導資源和要素向低碳發展集聚,進一步激發企業參與熱情。“2023年工廠可再生電力使用率目前已超過85%。”博格華納驅動系統(蘇州)有限公司ESG負責人周亮介紹,在建廠之初,工廠運營就以綠色、低碳為設計初衷,在提高營收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除了采買綠電,研發樓、生產車間的屋面已全部鋪滿光伏,生產線通過提高自動化率、開展精益生產等措施不斷降低能源強度,2023年能源強度相較2019年已降低60%以上。
在蘇州工業園區,像博格華納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園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支持企業節能低碳轉型,園區對年度能源消費總量3000噸標準煤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分級分類管理,并設立節能減碳專項資金,開展專題培訓交流,引導企業建設能源管理體系、落實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鼓勵企業探索綠色低碳新技術。截至目前,園區累計21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45家企業入選省級綠色工廠。
機制探索還體現在循環利用方面,蘇州工業園區將生產生活的副產品及廢物等回收利用,從源頭削減資源消耗和
碳排放。“園區的餐廚及廚余垃圾在我們廠區處理,熱源來自熱電廠,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提純后輸送到天然氣管網,沼渣能做成有機肥,污泥干化后給熱電廠摻燒發電。園林綠化垃圾粉碎干燥后制成燃料棒,可供給熱電廠燃燒發電。”華衍環境產業發展(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元宸說,目前園區日處理餐廚及廚余垃圾約500噸,今年1到11月共產出730萬立方米清潔天然氣。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形成以
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為推廣使用新能源,園區累計并網光伏裝機容量達到285兆瓦,已建成充電站239個,充電樁近2600根。今年,園區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項目正式投運,探索綠電就近消納的區域綠色發展模式。
圍繞碳達峰試點園區創建目標,上述園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將持續探索創新,推進碳資產、
碳金融發展,繼續擴大國際合作,為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有力支撐,為全國經開區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園區經驗。
平衡發展,推進產業綠色轉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碳達峰尚沒有明確的路徑,
碳足跡的計算、碳排放的測度、碳風險的識別、產業金融和碳達峰的結合這些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探索,此次試點的最大意義在于,通過“試”找到一條有效實現碳達峰的路徑。
大氣PM2.5從2014年的6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現在的26.3微克/立方米,降幅達58.1%;優良天數比率從2014年的68.2%上升到現在的80.4%……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南京江寧區,如今,該區居民的朋友圈里,藍天白云早已成為標配,這背后自然有開發區這個“工業重鎮”的不懈努力。另一組數據提供了有力證明: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達70%,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90%以上;培育1373家高新技術企業,創建各類智能工廠(車間)超50家,占南京市三分之一以上。
當前,江寧開發區產業發展呈現“結構優、效益好、消耗少”的特點,作為首批試點,開發區給出了這樣一個啟示——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力度。
“碳達峰和
碳中和不一樣。從原理上,碳達峰很簡單,只要把所有高排放的生產活動都停下來,就實現碳達峰了。碳達峰試點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平衡經濟發展與碳達峰的關系,避免對經濟發展造成過大的沖擊。”上述專業人士表示。
江寧開發區則用實踐表明,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實現兩者有機統一的關鍵在于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提高資源與環境要素生產率。在這種辯證發展帶來的諸多成果中,“零碳”無疑是最亮眼的一個。
來到位于開發區的金智科技近零碳智慧園區,這是公司以自身園區為低碳建設場景,通過能源替代、節能、數字化管理等手段,自主設計打造的近零碳的綜合智慧園區。根據園區的生產生活和主要用能情況,園區以光伏發電系統、儲能系統、風機、充電樁等構成了“風、光、儲、充”的智能微電網,成為江寧開發區的智慧零碳園區樣板。
“金智科技近零碳園區建設項目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實現的碳減排量達到900噸二氧化碳;通過園區花園式建設的綠地
碳匯吸附效果實現的碳減排量達到510噸二氧化碳,其他通過各類節能、行為管理等方式實現的碳減排量達到200噸二氧化碳,并依然具備一定的碳減排開發空間。”金智科技執行副總經理李劍介紹。
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江寧開發區還在發展儲能產業。目前,園區已集聚南瑞繼保、國電南自等一批儲能產業龍頭企業,以及托付保、零碳智能等科技型中小企業40家,還引進了以恒安鋅溴液流儲能電池為代表的一批上下游重點產業項目,通過龍頭項目牽引、產業生態構建等措施,拼搶儲能產業新機遇。
“在能源利用方面,江寧開發區近5年來工業能耗強度年均下降4%。”江寧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開發區正全面打造“雙碳”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應用高地、綠色技術與產業融合創新高地,加快實施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能源消費清潔低碳行動、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提升行動等“六大行動”,奮力打造綠色低碳“江寧范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