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國際
碳中和經濟研究院院長蔣慶哲8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國角舉辦的一場邊會上指出,中國
碳減排有四大路徑選擇。
當日,在“
綠色‘一帶一路’的
案例與實踐”主題邊會上,蔣慶哲表示,無論是我國
碳排放強度下降程度、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速度,還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專項資金的投入規模,都表明我國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巨大貢獻。
12月8日,阿聯酋迪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院長蔣慶哲在COP28中國角的一場邊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李瑞東攝)
在未來碳減排實現路徑方面,蔣慶哲在演講中提出四大路徑選擇:
第一,單一技術的突破。實現雙碳目標是系統工程,但第一動力是技術創新。因此,應重點關注減碳(如
節能減排技術)、替碳(如新能源清潔替代技術)、固碳(如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技術)和埋碳(如
碳捕集與埋存技術)等單一減排技術的突破和快速迭代。
第二,碳減排技術集成。為了更好地發揮減排協同效應,碳減排技術的集成可以促進二氧化碳在產業間或區域園區內的共享,匹配與利用。為實現碳利用技術集成、協同高效,科學優化設計和協同效果評價至關重要。
第三,區域碳中和協同創新。區域碳中和協同創新是指在特定區域或園區內,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堅持系統觀念,構建多元(碳技術、能源、產業、金融、
碳管理等)一體的區域治理新模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強化區域協同減排,促進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形成多元系統集成、“政產學研融”一體協同創新發展的綜合模式。為此,需在供給端、消費端和固碳端“三端共同發力”,聚焦區域碳循環和利用、區域綠色資源價值、區域復雜
交易系統協同、區域碳評估與
碳資產管理和區域碳減排技術支撐“五大抓手”。
第四,系統治理。系統治理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零碳園區建設。零碳園區建設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在園區規劃、建設、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碳中和”理念。零碳園區的實現,離不開節能、減排、固碳、
碳匯等多種手段的支撐。在園區內部達到碳排放與碳吸收自我平衡,并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此外,零碳園區建設應關注產業低碳化發展、能源綠色化轉型、設施集聚化共享和碳要素智慧化管理。另外,零碳園區未來建設需側重考慮拓展零碳園區發展方向、完善零碳園區頂層設計、統一零碳園區評價標準以及加強
清潔能源的利用等。(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