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僅僅減排溫室氣體是不夠的。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這就要求各國,尤其是城市地區制定更多氣候適應性措施。采取氣候適應行動不應被視為一種負擔,而應被視為對人類未來福祉和經濟韌性的投資。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不少城市已經創造性地采取了氣候適應性舉措,在這方面各國應加強交流,分享知識經驗。
作者:帕特里克·費爾科延(Patrick Verkooijen)
全球適應中心首席執行官
世界各國領導人正齊聚迪拜,出席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評估《巴黎協定》的履
行情況,并討論下一步行動方案。
我們深知,當前全球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進展緩慢,遠不足以實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預測,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行動,本世紀內大氣溫度將上升2.9攝氏度。
在中國和其他地方,氣候變化的后果有目共睹。暴風雨、洪水和干旱正在造成大范圍的破壞,奪取生命,危及生計。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為未來的氣候變化和不穩定天氣做好準備。尤其緊迫的是,城鎮在這些災難中面臨的風險最大,必須及時調整策略,應對變化。中國現在約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據估計,中國地勢低洼、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容納了中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中國三分之一的GDP,而這些城市正在頻繁遭受洪水、風暴和侵蝕。
此外,在中國內陸地區,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建設和擴張,許多城市也變得脆弱不堪。人民的生命和家園安全、工作生計以及來之不易的繁榮岌岌可危。照這樣下去,到2030年,氣候變化會導致GDP損失0.5%-2.3%。這意味著,我們不應把采取氣候適應行動視為一種負擔,而應視為對人類未來福祉和經濟復原力的投資。據估計,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可帶來高達10美元的經濟效益。
2013年9月,中國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2年5月,中國多部委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旨在提升極端天氣的早期預警,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力度,提出“到2035年,建成較為健全的涵蓋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領域和覆蓋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體系”。
戰略中提到,在全國范圍內遴選28個城市(區、縣)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試點,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設管理模式。
全球適應中心正與中國沿海城市合作,通過規劃、設計和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和項目,努力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的化能力。我們的目標是,分享我們在荷蘭低洼城市鹿特丹——也就是中心總部所在地,以及全球其他地方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同時將在中國積累的經驗提供給其他城市的領導者和市民,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化。
在中國,已有一些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湖南省常德市就是一個例子。常德人口近600萬,沅水支流縱橫交錯,許多支流或被分割,或由建筑覆蓋,導致當地山洪頻發。但通過重新連接河流、開發公共綠地,常德改善了排水系統,保護了基礎設施,并創造了69公頃的休閑空間。
山東省青島的膠州市是另一座提高了暴雨應對能力的“海綿城市”。通過建設透水地面和蓄水池,膠州可以收集多達80%的雨水徑流,用于沖洗廁所等非飲用用途,從而將洪水泛濫的可能性降至50年一遇。
最后一個例子是湖北省武漢市,該市已經顯著減少了遭遇長江洪水的危險。武漢市將原來的一段堤壩改建為緩坡江灘公園,長達7公里,可以幫助應對夏季的極端降雨。公園內種有45000棵樹,可以自然過濾徑流,同時為居民提供大量休閑空間。
2019年,全球適應中心在
北京開設了首個國際辦事處,與中國合作尋找成本效益高的方法,幫助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和民眾。我曾比較鹿特丹和上海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努力,它們面臨的相似挑戰,及采取的創造性應對措施最令我最為震驚。
出席COP28的各國領導人必須履行承諾,在2025年前將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增加一倍。誰應該在何時采取哪些措施來阻止全球變暖?誰應該幫助貧困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毫無疑問,這些至關重要的大問題肯定會引發與會各方領導人的激烈爭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氣候變化是個全球性問題,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與其他國家分享如何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知識和經驗,不僅僅是個外交問題,更是個常識問題。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本文原標題為 "Pressed for time"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秦可、李經緯、王詩尹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