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投資者的重視,越來越多企業投入ESG實踐的浪潮。受經濟下行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多種因素影響,2023年全球發展面臨的挑戰增多,企業面對經營復蘇和ESG實踐操作的雙重壓力,在新的一年,ESG投資前景是怎樣的?面臨大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企業ESG實踐又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2023年年初,國內ESG評級機構商道融綠與中國責任投資
論壇(China SIF)聯合發布了《中國責任投資十大趨勢2023》,內容覆蓋了監管政策、ESG投資產品和應用場景等方方面面的預測。
近日,商道融綠董事長、中國金融學會
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理事郭沛源為網易財經ESG獨家撰文。
中國市場ESG投資的關注度持續走高,國內ESG投資相關的產品收益是否可觀?關于ESG基金收益,郭沛源觀察發現“ESG基金收益長期表現好于短期”。
國際上對ESG投資方法的一般分為七類,我覺得國內還不用分得那么細,我們分了三個大類:主題類、優選類和剔除類。在過去這一年(截至2022年9月30日),我們看到的是大概一共193只主題類基金,其中有26只是能夠位居同類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的前25%,如果從收益率排名來看,最近這一年應該是弱于市場的,優選類和剔除類,也有類似的這種情況。這個因素我們也做了一些分析,我覺得主要還是傳統化石能源在去年有一個比較大的
價格的漲幅,里頭既有應對氣候變化的因素,也有地緣政治的因素。
但是我們也對最近三年做了一個數據的分析,因為很多基金可能創建不到三年,都是最近這一兩年跟著ESG浪潮出現的,近3年數據齊備的主題類基金一共有61只,其中43只是能夠排到同類型公募基金收益率前25%的,其實能說明ESG基金三年期的表現要遠遠好于一年期的表現,也能看出ESG還是一個長期表現會更好的一種投資理念和風格。
我們覺得接下來這一年ESG的投資還會是一個上升期,關注度持續走高。
我們判斷海外ESG主題基金可能會出現規模的收縮,規模的收縮并不是因為它收益率的問題,而是因為歐美特別是歐洲現在“反漂綠”的監管更嚴格了,也就是說你不能隨隨便便地貼一個ESG的標簽,說自己是ESG的投資產品,而是要有足夠的這種依據,可能會促使一部分基金不再貼上ESG的標簽,所以大概率我覺得歐美市場可能會出現規模的下降。
中國的情況,我覺得還在上升期,從產品的數量上面來看應該還是會走高的,今年我估計產品數量和規模應該都會出現增長。
另外在中國談ESG離不開綠色金融大背景,綠色金融里最大頭其實是綠色信貸,綠色信貸余額的增速現在是非常明顯的,同比的年化增速大概在30-40%左右,我估計這樣的一個增長勢頭還會持續。所以在這個角度來看,整體的責任投資市場還會在一個擴張的過程中。
國內ESG基金有沒有“漂綠”現象?國內一些ESG公募基金重倉白酒、煤礦類股票,是否有“漂綠”的嫌疑?
其實在ESG出現之前就已經有“反漂綠”這個詞了,就叫“Anti-greenwashing”,也有人把它叫“反洗綠”,只不過以前我們講Green Washing往往是說,有的公司沒有回應到一些實質性的跟自己經營業務相關的環境問題而自稱自己很環保。
這個概念在ESG場景下特指的就是ESG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做的一些ESG主題的產品,雖然貼上了ESG標簽,聲稱自己使用了ESG策略,但實際并沒有把ESG因素真正納入到投資流程當中,這種ESG類的投資產品就會被稱為“漂綠”。最明顯的是它會傷害行業的公信力,總的來說會增加市場的交易成本,對于那些老老實實去做好工作的人和機構來說,肯定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反漂綠”現在是歐美比較重點關注的一個方向。
歐洲就有這種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的條例叫SFDR,里面就明確提出,如果你認為自己是ESG的主題基金的話,就必須要去說明自己是怎樣把這個方法應用進去的。美國現在也有類似的這種立法的動議,也出臺了立法的征求意見稿。
另外,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去年先后調查了兩家資產管理機構,最終兩家資管公司分別拿出150萬美元和400萬美元達成和解。
我們看到國際上“反漂綠”的趨勢,原因還是因為市場過熱,所以產生了各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中國的發展還處在增長期,目前還談不上過熱,只能說發展得比較快,但即便是這樣,我看到監管目前對“反漂綠”還是比較重視的。
比如央行和銀保監會談綠色信貸的時候,現在也特別要求比較明確的分類統計制度,能夠支持銀行說明自己發放的貸款是綠色信貸。
央行在2021年底的時候出了一個貨幣政策工具叫
碳減排支持工具,1月29日剛宣布,從原計劃的2023年底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這個工具會支持金融機構給那些有顯著
碳減排效益的項目去發放貸款。央行提出的是“可操作、可計算、可驗證”這些要求,也是出于對“反漂綠”的一個考慮。除了銀行,未來我覺得關于這一類ESG的主題基金、資產管理產品,在這方面的要求應該也會趨嚴的。
國內公司“漂綠”現象我覺得是存在,只不過還沒到那么嚴重的程度,比如說我們會看到有個別的ESG產品沒有作出足夠的披露,就說自己是把ESG的策略引入到資產管理產品當中,但是怎么樣去引入?如何整合、在哪個階段整合?有沒有數據的支持?以及效益如何?這方面是沒有很明顯的涉及的,存在較高的“漂綠”風險。
至于說國內一些ESG公募基金重倉白酒、煤礦類股票,首先酒和煤炭它所面臨的問題不太一樣,比如說酒類這個行業在國外講ESG的時候,可以追溯到很早講倫理投資的時候,有個別的基金產品是會剔除酒、煙草、軍工這類行業的,根本就進不了股票池,這個就屬于價值觀驅動的,它跟賺錢效益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現在其實也有一些基金會沿用這種思路,比如挪威主權基金早在2015年就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收入超過30%來自煤炭業務就會被剔出投資組合。2019年,這個措施又進一步加強,從煤炭開采量超過2000萬噸或煤炭發電量超過1000萬千瓦的上市公司撤資。
在國內的話,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會不見得完全一致,比如責任投資基金能不能去投酒類行業,在國內仍然還是有爭議。
在煤炭方面,則涉及到中國目前還離不開煤炭,這跟歐洲所處的發展的階段是不一樣的。
如果按2030年碳達峰、2060年
碳中和時間表,可能一直到2050年我們還會有一部分煤炭的使用,這是中國的國情。是否 ESG投資基金就不能持有煤炭的股票呢?我覺得取決于這個煤炭公司是否是能夠在一個有序轉型的軌道上,也就是說這個公司是不是認識到雙碳目標的存在,以及能夠在這樣一個目標下持續調整它的業務結構。
這是一個轉型的過程,它可能會逐步去壓降煤炭的比重,所以我們在國內不能一刀切說煤炭就不好,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鋼鐵、水泥這些行業也會有同樣的情況。ESG投資者是可以、且應該支持傳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責任投資十大趨勢2023》預測,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今年將引領ESG報告浪潮,國資委也提出央企上市公司要做到ESG披露全覆蓋。這個趨勢,能否進一步帶動民營企業的ESG披露?
央企做這個信息披露,我們統稱為非財務報告,在這方面央企和非央企的國企都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了。
原因是在2008年,也就是15年之前,國資委就已經發過一個文件,是關于央企履行社會責任。其中一條就是要鼓勵有條件的央企應該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當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報告)和現在我們說的 ESG報告不能完全劃等號,但是很多內容還是相似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看到央企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非財務信息披露方面一直還是處于一個引領的角色。到現在,很多央企往往都已經有超過10年的發布非財務報告的經驗了。
所以從央企開始去推進這個工作并不那么意外,只不過以前沒有提到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這一次提到的目標是央企和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那么涉及的面可能就更廣了,也就是說2023年我們會見到更多的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把這個報告也披露完,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應該難度不大。對民營企業來說,我覺得會有一個帶動效應,可能會通過兩三個方式去傳導。
一個就是同業之間的這種影響,如果央企都發布了報告,那么民企可能也會考慮要去跟進,畢竟市場中大家都會相互比較。
另外一個可能的傳導機制就是通過投資或者是供應鏈的關系,譬如說民企作為央企的供應商的時候,他們看到央企發布ESG報告,我覺得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也可能會去跟進。
所以我覺得對于民企來說,他們比較關心的是市場上有沒有這樣的一個需求和驅動力這么去做,如果他們看到有這樣一個來自于市場的驅動力的話,他們也就會去做了。
但我們也觀察到,國內企業在ESG領域常有的誤解或者問題,是把ESG還是當做一個品牌的事去講,換一個詞來講以前的企業社會責任,但內容實質并沒有變化。這些都是我們看到市場常見的問題,我覺得核心還是對ESG的由來、驅動力、發展的基本原理不夠熟悉,沒有掌握。
今年國內公司需要正視的挑戰,我覺得有兩方面,一方面市場目前正處在一個比較動蕩的外部市場環境當中,在這種情況下ESG應該如何定位,怎樣才能凸顯ESG的韌性,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是大家對零碳轉型、碳中和的認知是否會出現一些動搖?比如擔心歐美是不是在打退堂鼓了?這些可能也會對一些公司的零碳轉型的決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覺得這也是2023年會比較常見到的一個挑戰。
作者|郭沛源(商道融綠董事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理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